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这个庄严的环境下,虽然他讲的是几句老话,但是不由得大家不听。我们从小,老师们都爱讲车轱辘话,长辈们也一样,听起来虽然很烦,但你能够拒绝吗?越到年纪大了越明白,自己也车轱辘起来。
况且,在这佛堂里,在菩萨面前,法师所讲,肯定是有原因的。法露师继续着他的苦口婆心。
“那么,既然人人都能开悟,为什么现在没见到几个人开悟呢?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放不下。大家想一想,既然放不下,也就提不起;能够放得下来,才能提得起——所以放不下这件事情,是我们用功办道、了生脱死的一个大的障碍。那么放不下的是什么呢?放不下一个‘我’。样样都是‘我’,‘我’这个家庭,我这个妻子、儿女,都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为了你,也是为了‘我’;为家庭。妻子、儿女,全部都是为了‘我’——从无始劫到今天,我们大家都死死抱著这个‘我’,放不下这个‘我’,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我’,我们人世间不也很快乐吗?我们不也早就了生脱死了吗?”
放不下世间事,就无法放下自我,也就无法超脱生死,这道理我听了好多回了。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老太婆,她是个佛教徒。她很想用功,也想请寺里的方丈开示开示她。但过去的方丈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见的,要先禀告客堂,客堂到方丈那里,方丈还有一待者,侍者再去报告方丈,方丈同意才能见,不同意不能见。但这个老太婆一心一意要请方丈开示她,于是客堂就转告侍者,侍者又禀告方丈:外面有个老太婆请和尚开示。那个方丈讲:‘随她去!‘随她去’就是不睬她。哎呀这个老太婆呢,听了方丈说‘随它去’,她就一天到晚‘随它去’——哎呀‘随它去’,什么都随它去!”
故事当然能够吸引人,但这个故事,与原来听到的,那个叫“苦啊”的和尚,好像差不多,我仿佛在哪里听过。
“结果她的孙子掉到水里去了,人家跟她讲她也随它去。哎,她没有这个‘我’了,如果她有这个‘我’,她就会赶快去救这个孙子是不是?!她没有这个‘我’了,她连孙子都不要了,她也‘随它去’了。又有一次她家著火了,房子烧了,人家跟她讲,说‘不得了,你家里房子著火了!’嘿,她也随它去。唉!,这个时候,她连家也不要了,孙子也不要了,为什么?她没有一个‘我’——她如果有个‘我’,还不是赶快去救孙子,赶快去救这个家了吗?就这样,呃,她开悟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用功有什么期待,没有什么期待,大家只不过放不下一个‘我’,如果大家能真真实实放下一个‘我’,那么用起功来还是很快的。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障若除,有什么不快呢?”
这是打比方,劝诫我们放下这个自我。
“我们真正用功的人,首先要在静中有把握。静中有把握以后,还要在动中有把握。但是这种用功怎么用法呢?高明寺来果老和尚讲:‘我们吃饭,要吃在功夫上;屙屎,要屙在功夫上;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要处处不离功夫。如果心心都是功夫,念念都是功夫,那个功夫有什么用不好!’希望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真实实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很不容易。原因是什么?念头跑到哪里去,跑了很远你自己还不知道——所以禅宗用功的人就讲:‘不怕念起,但怕觉迟。’我们的念头起,那没关系,它起就让它起,但是我们要‘念起即觉’,我们念头一起来要即觉:这个念头一起来,或是功夫的念头,或是其他的念头,一起来,马上去觉照,马上把功夫提起来。”
我听说用功的人,光静中用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动中来用功,要在动中一切处有功夫,才算得有一点功夫。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是不够,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
想到此处,法露师又讲了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去请开示。问他静中有没有功夫,他说:‘有功夫’;问他动中有没有功夫,‘有功夫’;间他睡梦中有没有功夫,‘没功夫’。没功夫怎么办呢?他就一天到晚睡觉,专门睡著来用功。一睡睡了三年,最后枕头掉到地下去,呃,他开悟了。所以我们光在静中有功夫是不行的,还是在动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不行,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为什么要这样子呢?我们念佛要能念得‘打成一片’,参禅要参得‘疑成一团’,怎么叫‘一团’呢?就是这个里面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第二念的东西,就只有用功的功夫这一念的功夫。所以我们念佛,念前也是佛,念后也是佛,念念都是佛。但是念佛光在静中念还不够,还要在动中念佛,还要在睡梦中也念佛。即使这三点做到了,也还是不够。为什么?”
他这一问,完全没有应答,不知道下面的人是不敢,还是根本就不知道答案,反正,大家等着师父自问自答。
“大家想一想,一天有二十四个钟头,要二十四个钟都有佛,那才叫‘成一片’。参禅的人呢?古人讲要‘疑成一团’。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睡梦中还有功夫,这个才叫做‘疑成一团’到那个时候,桶底脱落,就开悟了!是不是啊!所以各位要想功夫用好,第一要放得下。放不下,你的功夫就用不好;第二要想用好,就要静中用功,动中也要好好用功。动中要把握功夫还是很不容易的。过去有老和尚讲:‘我们走路的时候要踩在功夫上,如果没有功夫,那么这一步路就不走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真正地时时用功啊,你那个眼睛哪里还去东张西望、东翻西翻的——没有的。如果你自己想一想,真正时时地把握自己的念头,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自己的眼睛都不敢翻了,是不是啊?我这里讲,大家好好回想一下,究意怎么有功夫,怎么没有功夫;我们的功夫在,怎么样;不在,又怎么样;再一方面,把那个功夫提起来,有没有疑情。”
功夫就是疑情,就是永远有个东西牵绊着你的全部身心,是这个意思吧,跟傻了一样。
“这个疑情啊,它的力量很大,如果真正的疑情在,可以忘身心、忘世界。比如我们虚云老和尚,他在终南山居山的时候,煮什么东西就吃什么。有一次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去打坐。哎,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这一定呢,定了好多天,他自己还不知道,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过去一看,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开静。开静以后,他说:‘吃饭啦,吃饭啦’,叫人家吃,把他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哦,里面的东西长了毛儿,长得很深。计算一下,他入定已六、七天了。所以我们真正用功的人,一定下去就很长时间。再讲个例子,我们的玄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在路上呢,看到有一个坟堆,但是那个坟堆呢,旁边下雪的地方都有雪,只有那个坟堆上没有雪。那时玄法师跟他讲,叫他们把那个坟堆挖开。挖开一看:哦,里面坐著个出家人。玄奘法师就替他开静。开静之后,他就问:‘迦叶佛出世了没有?迦叶佛出世了没有?’原来他已经定了几千年了。所以过去古人讲:‘定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关于虚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的事,他所说的,与我看虚老和尚年谱中的记载,稍有出入。原书记载是十多天,但他今天所说六七天,也不算大错。
“刚才我们讲起疑情,如果起不起疑情来,光一个‘念佛是谁’的句子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光念这个句子,跟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如果念‘念佛是谁’,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还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他用他的四十八愿来摄受你、加持你,到了时候,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参禅,那么你要明白,参禅是叫你参,不是叫你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喻:比如我们把门锁起来了,钥匙找到,才能打开家门。我们参禅就如同找钥匙,翻来覆去地去找念佛的是谁一一或是找‘讲话的是谁’也一样。我们天天讲话,讲话的是谁?大家能答吗?”
没人能够回答,毕竟原因没找到,没有参透。
“真正找到了,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时你就会答了,但是这个答呢,不是一般的答,不是随随便便地答,不能随随便便地答。未证言证,未断言断,这个是犯大妄语的,不许可的。而我们如果能够真真实实地到了那个地方,它自自然会示现的,自己会找到自己。”
我脑海走神,浮现出山坡上远处看到的小镇,到了那地方,自然清楚,没到的,怎么说,都有错。
“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好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参禅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总有一天会到家的。像过去那些一闻就开悟的祖师,那是因为他原本已经走到了家,或只差很少一点儿,一转过身来再走一步就到了家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论自己是已经走了十里,二十里、一百里,都要打起精神来,努力前行。参禅这一法是祖师留下来的,过去有很多人开悟,得到这一法的利益,我们能够依著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错的,或早或晚,我们大家都能到家。”
这只能够算是鼓励了,早到这七天?晚到一生不透?... -->>
在这个庄严的环境下,虽然他讲的是几句老话,但是不由得大家不听。我们从小,老师们都爱讲车轱辘话,长辈们也一样,听起来虽然很烦,但你能够拒绝吗?越到年纪大了越明白,自己也车轱辘起来。
况且,在这佛堂里,在菩萨面前,法师所讲,肯定是有原因的。法露师继续着他的苦口婆心。
“那么,既然人人都能开悟,为什么现在没见到几个人开悟呢?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放不下。大家想一想,既然放不下,也就提不起;能够放得下来,才能提得起——所以放不下这件事情,是我们用功办道、了生脱死的一个大的障碍。那么放不下的是什么呢?放不下一个‘我’。样样都是‘我’,‘我’这个家庭,我这个妻子、儿女,都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为了你,也是为了‘我’;为家庭。妻子、儿女,全部都是为了‘我’——从无始劫到今天,我们大家都死死抱著这个‘我’,放不下这个‘我’,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我’,我们人世间不也很快乐吗?我们不也早就了生脱死了吗?”
放不下世间事,就无法放下自我,也就无法超脱生死,这道理我听了好多回了。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老太婆,她是个佛教徒。她很想用功,也想请寺里的方丈开示开示她。但过去的方丈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见的,要先禀告客堂,客堂到方丈那里,方丈还有一待者,侍者再去报告方丈,方丈同意才能见,不同意不能见。但这个老太婆一心一意要请方丈开示她,于是客堂就转告侍者,侍者又禀告方丈:外面有个老太婆请和尚开示。那个方丈讲:‘随她去!‘随她去’就是不睬她。哎呀这个老太婆呢,听了方丈说‘随它去’,她就一天到晚‘随它去’——哎呀‘随它去’,什么都随它去!”
故事当然能够吸引人,但这个故事,与原来听到的,那个叫“苦啊”的和尚,好像差不多,我仿佛在哪里听过。
“结果她的孙子掉到水里去了,人家跟她讲她也随它去。哎,她没有这个‘我’了,如果她有这个‘我’,她就会赶快去救这个孙子是不是?!她没有这个‘我’了,她连孙子都不要了,她也‘随它去’了。又有一次她家著火了,房子烧了,人家跟她讲,说‘不得了,你家里房子著火了!’嘿,她也随它去。唉!,这个时候,她连家也不要了,孙子也不要了,为什么?她没有一个‘我’——她如果有个‘我’,还不是赶快去救孙子,赶快去救这个家了吗?就这样,呃,她开悟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用功有什么期待,没有什么期待,大家只不过放不下一个‘我’,如果大家能真真实实放下一个‘我’,那么用起功来还是很快的。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障若除,有什么不快呢?”
这是打比方,劝诫我们放下这个自我。
“我们真正用功的人,首先要在静中有把握。静中有把握以后,还要在动中有把握。但是这种用功怎么用法呢?高明寺来果老和尚讲:‘我们吃饭,要吃在功夫上;屙屎,要屙在功夫上;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要处处不离功夫。如果心心都是功夫,念念都是功夫,那个功夫有什么用不好!’希望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真实实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很不容易。原因是什么?念头跑到哪里去,跑了很远你自己还不知道——所以禅宗用功的人就讲:‘不怕念起,但怕觉迟。’我们的念头起,那没关系,它起就让它起,但是我们要‘念起即觉’,我们念头一起来要即觉:这个念头一起来,或是功夫的念头,或是其他的念头,一起来,马上去觉照,马上把功夫提起来。”
我听说用功的人,光静中用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动中来用功,要在动中一切处有功夫,才算得有一点功夫。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是不够,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
想到此处,法露师又讲了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去请开示。问他静中有没有功夫,他说:‘有功夫’;问他动中有没有功夫,‘有功夫’;间他睡梦中有没有功夫,‘没功夫’。没功夫怎么办呢?他就一天到晚睡觉,专门睡著来用功。一睡睡了三年,最后枕头掉到地下去,呃,他开悟了。所以我们光在静中有功夫是不行的,还是在动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不行,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为什么要这样子呢?我们念佛要能念得‘打成一片’,参禅要参得‘疑成一团’,怎么叫‘一团’呢?就是这个里面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第二念的东西,就只有用功的功夫这一念的功夫。所以我们念佛,念前也是佛,念后也是佛,念念都是佛。但是念佛光在静中念还不够,还要在动中念佛,还要在睡梦中也念佛。即使这三点做到了,也还是不够。为什么?”
他这一问,完全没有应答,不知道下面的人是不敢,还是根本就不知道答案,反正,大家等着师父自问自答。
“大家想一想,一天有二十四个钟头,要二十四个钟都有佛,那才叫‘成一片’。参禅的人呢?古人讲要‘疑成一团’。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睡梦中还有功夫,这个才叫做‘疑成一团’到那个时候,桶底脱落,就开悟了!是不是啊!所以各位要想功夫用好,第一要放得下。放不下,你的功夫就用不好;第二要想用好,就要静中用功,动中也要好好用功。动中要把握功夫还是很不容易的。过去有老和尚讲:‘我们走路的时候要踩在功夫上,如果没有功夫,那么这一步路就不走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真正地时时用功啊,你那个眼睛哪里还去东张西望、东翻西翻的——没有的。如果你自己想一想,真正时时地把握自己的念头,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自己的眼睛都不敢翻了,是不是啊?我这里讲,大家好好回想一下,究意怎么有功夫,怎么没有功夫;我们的功夫在,怎么样;不在,又怎么样;再一方面,把那个功夫提起来,有没有疑情。”
功夫就是疑情,就是永远有个东西牵绊着你的全部身心,是这个意思吧,跟傻了一样。
“这个疑情啊,它的力量很大,如果真正的疑情在,可以忘身心、忘世界。比如我们虚云老和尚,他在终南山居山的时候,煮什么东西就吃什么。有一次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去打坐。哎,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这一定呢,定了好多天,他自己还不知道,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过去一看,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开静。开静以后,他说:‘吃饭啦,吃饭啦’,叫人家吃,把他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哦,里面的东西长了毛儿,长得很深。计算一下,他入定已六、七天了。所以我们真正用功的人,一定下去就很长时间。再讲个例子,我们的玄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在路上呢,看到有一个坟堆,但是那个坟堆呢,旁边下雪的地方都有雪,只有那个坟堆上没有雪。那时玄法师跟他讲,叫他们把那个坟堆挖开。挖开一看:哦,里面坐著个出家人。玄奘法师就替他开静。开静之后,他就问:‘迦叶佛出世了没有?迦叶佛出世了没有?’原来他已经定了几千年了。所以过去古人讲:‘定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关于虚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的事,他所说的,与我看虚老和尚年谱中的记载,稍有出入。原书记载是十多天,但他今天所说六七天,也不算大错。
“刚才我们讲起疑情,如果起不起疑情来,光一个‘念佛是谁’的句子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光念这个句子,跟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如果念‘念佛是谁’,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还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他用他的四十八愿来摄受你、加持你,到了时候,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参禅,那么你要明白,参禅是叫你参,不是叫你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喻:比如我们把门锁起来了,钥匙找到,才能打开家门。我们参禅就如同找钥匙,翻来覆去地去找念佛的是谁一一或是找‘讲话的是谁’也一样。我们天天讲话,讲话的是谁?大家能答吗?”
没人能够回答,毕竟原因没找到,没有参透。
“真正找到了,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时你就会答了,但是这个答呢,不是一般的答,不是随随便便地答,不能随随便便地答。未证言证,未断言断,这个是犯大妄语的,不许可的。而我们如果能够真真实实地到了那个地方,它自自然会示现的,自己会找到自己。”
我脑海走神,浮现出山坡上远处看到的小镇,到了那地方,自然清楚,没到的,怎么说,都有错。
“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好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参禅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总有一天会到家的。像过去那些一闻就开悟的祖师,那是因为他原本已经走到了家,或只差很少一点儿,一转过身来再走一步就到了家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论自己是已经走了十里,二十里、一百里,都要打起精神来,努力前行。参禅这一法是祖师留下来的,过去有很多人开悟,得到这一法的利益,我们能够依著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错的,或早或晚,我们大家都能到家。”
这只能够算是鼓励了,早到这七天?晚到一生不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