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九章:肃王的手段(三) (1/2)
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大魏宫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糟糕了,糟糕了……』
自从方才起便一直在旁袖手旁观的户部尚书李粱,此刻是满腹苦楚。
准许兵部与工部各自建造钱库并掌管各自财政收支,这可是一件相当了不得的事。
记得在科场舞弊案一事后,吏部那个曾经的六部之首,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权利顶峰栽落下面,摔得粉身碎骨:主办科举的权益拱手移交给了礼部,而监督官员的权利更是被整个剥离出来,新设了一个御史台。
曾几何时,吏部官员们手握着『监查评绩』的大杀器。
若是有哪个其余五部的官员得罪了吏部官员,那么,该名吏部官员主要在评价对方政绩的时候注解一两句类似『官风不正』之类的评价,就足以让对方吃不了兜着走。
可现在,时代变了,随着御史台的崛起,吏部的威势每况愈下,再不是当年一个吏部府衙凌驾于其余五部的局面。
这使得曾经那些迈步昂头挺胸,恨不得让眼睛长在头顶的吏部官员们,如今只能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地做人。
而在吏部栽了跟头的期间,户部便逐渐开始冒头了。
不夸张地说,曾经户部除了畏惧吏部外,那是谁也不惧,毕竟户部官员,掌握着大魏的国库、经济、物仓,说句通俗的,大魏国内的官员,每年每月的俸禄,那可是户部来拟定的。
更别说似兵部、工部这等耗钱的大户,每年到了该准备新式军备、或者准备营造什么大工程时,兵部官员与工部官员就像求爷爷告奶奶似的,哀求户部的官员能爽快地付钱,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拖延个一阵。
对此,兵部向来很憋屈,因为他们每年要向户部讨要巨额的军费,而这笔军费,一部分用于支付国内卫戎军、驻防军的军饷,一部分则用于研发并打造新式的军器装备。
比如浚水营魏兵人手一面的铁盾。那可全是兵部辖下『兵铸局』的铁匠们给打出来的。
卫戎军还好说,似浚水营、砀山营那些驻防军的老爷们可不好伺候,亏欠军费要骂、军饷运至晚了要骂、新式的装备不好要骂,反正在兵部的官员看来。那些驻防军的军老爷们,整天到晚除了训练就是骂他们兵部。
可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兵部么?哪回不是因为户部慢吞吞地交割那笔军费的关系?
因此,别看兵部与军方关系不好,事实上他们与户部的关系更加恶劣。
总之一句话:若他们做得好,那是应该的;若做得不足。哪怕过错其实在于户部,他们也只能默默背黑锅,被驻防军的军老爷们指着鼻子骂。
而工部的遭遇就更加值得令人同情了,作为举国的负责基础建设的府衙,他们给兵部打下手(炼铁),给户部打下手(铸造印铜币的大型模器),仿佛大魏国内最脏最累的活他们都干尽了,可结果,他们工部的地位却始终在六部垫底。
『开荒三川之地』的设想被提出来多久了?可至今工部还未招募满足够的劳力,为什么?
除了大魏人口不如楚国密集外。最主要的原因不还是工部手中缺钱么?
要不然,大把大把的钱撒出去,四到六百万人口的大魏,岂会真的招募不满十万名劳力?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兵部还是工部,都受够了在资金方面被户部制约的苦楚,他们恨不得每年开春户部便将当年需要用到的资金全数到位,而不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去催,且一次又一次地被户部官员以种种理由搪塞。
正因为如此,当赵弘润提出了这条建议时。兵部与工部这两个用钱大户般的难兄难弟,一下子就从方才的吵嘴模式,转变为同仇敌忾,虎视眈眈地盯着户部的众多官员们。尤其是户部尚书李粱。
而瞧见这一幕,户部尚书李粱恨不得找一把剑来捅死他的那名副职,左侍郎范骉。
若没有这厮挑事针对那位肃王殿下,那位肃王殿下岂会提出这种釜底抽薪,仿佛要将户部抽筋扒皮的毒计?
呵呵,允许兵部与工部建钱库并各自掌管财政收支?
那他们户部日后算什么?专门替兵部与工部筹集资金。将从全国上缴的钱腾个手再立马转捣给这两个部府?
想到这里,尽管户部尚书李粱在此之前早已决定不理会范骉鼓捣出来的这件事,但此时此刻,他也坐不住了,因为若他不能使赵弘润打消这个念头,那么,非但户部日后无法取代曾经吏部的位置,甚至还会“养”出两个老爷来:兵部与工部。
“殿下,如此,不大妥吧……”李粱苦笑道。
“哦?”赵弘润微微一笑,摇头说道:“可本王却不这么看,据本王所知,以往户部将资钱移交给兵部与工部的方式,是通过两个部府即时的报表……”
所谓即... -->>
『糟糕了,糟糕了……』
自从方才起便一直在旁袖手旁观的户部尚书李粱,此刻是满腹苦楚。
准许兵部与工部各自建造钱库并掌管各自财政收支,这可是一件相当了不得的事。
记得在科场舞弊案一事后,吏部那个曾经的六部之首,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权利顶峰栽落下面,摔得粉身碎骨:主办科举的权益拱手移交给了礼部,而监督官员的权利更是被整个剥离出来,新设了一个御史台。
曾几何时,吏部官员们手握着『监查评绩』的大杀器。
若是有哪个其余五部的官员得罪了吏部官员,那么,该名吏部官员主要在评价对方政绩的时候注解一两句类似『官风不正』之类的评价,就足以让对方吃不了兜着走。
可现在,时代变了,随着御史台的崛起,吏部的威势每况愈下,再不是当年一个吏部府衙凌驾于其余五部的局面。
这使得曾经那些迈步昂头挺胸,恨不得让眼睛长在头顶的吏部官员们,如今只能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地做人。
而在吏部栽了跟头的期间,户部便逐渐开始冒头了。
不夸张地说,曾经户部除了畏惧吏部外,那是谁也不惧,毕竟户部官员,掌握着大魏的国库、经济、物仓,说句通俗的,大魏国内的官员,每年每月的俸禄,那可是户部来拟定的。
更别说似兵部、工部这等耗钱的大户,每年到了该准备新式军备、或者准备营造什么大工程时,兵部官员与工部官员就像求爷爷告奶奶似的,哀求户部的官员能爽快地付钱,而不是有意无意地拖延个一阵。
对此,兵部向来很憋屈,因为他们每年要向户部讨要巨额的军费,而这笔军费,一部分用于支付国内卫戎军、驻防军的军饷,一部分则用于研发并打造新式的军器装备。
比如浚水营魏兵人手一面的铁盾。那可全是兵部辖下『兵铸局』的铁匠们给打出来的。
卫戎军还好说,似浚水营、砀山营那些驻防军的老爷们可不好伺候,亏欠军费要骂、军饷运至晚了要骂、新式的装备不好要骂,反正在兵部的官员看来。那些驻防军的军老爷们,整天到晚除了训练就是骂他们兵部。
可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兵部么?哪回不是因为户部慢吞吞地交割那笔军费的关系?
因此,别看兵部与军方关系不好,事实上他们与户部的关系更加恶劣。
总之一句话:若他们做得好,那是应该的;若做得不足。哪怕过错其实在于户部,他们也只能默默背黑锅,被驻防军的军老爷们指着鼻子骂。
而工部的遭遇就更加值得令人同情了,作为举国的负责基础建设的府衙,他们给兵部打下手(炼铁),给户部打下手(铸造印铜币的大型模器),仿佛大魏国内最脏最累的活他们都干尽了,可结果,他们工部的地位却始终在六部垫底。
『开荒三川之地』的设想被提出来多久了?可至今工部还未招募满足够的劳力,为什么?
除了大魏人口不如楚国密集外。最主要的原因不还是工部手中缺钱么?
要不然,大把大把的钱撒出去,四到六百万人口的大魏,岂会真的招募不满十万名劳力?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兵部还是工部,都受够了在资金方面被户部制约的苦楚,他们恨不得每年开春户部便将当年需要用到的资金全数到位,而不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去催,且一次又一次地被户部官员以种种理由搪塞。
正因为如此,当赵弘润提出了这条建议时。兵部与工部这两个用钱大户般的难兄难弟,一下子就从方才的吵嘴模式,转变为同仇敌忾,虎视眈眈地盯着户部的众多官员们。尤其是户部尚书李粱。
而瞧见这一幕,户部尚书李粱恨不得找一把剑来捅死他的那名副职,左侍郎范骉。
若没有这厮挑事针对那位肃王殿下,那位肃王殿下岂会提出这种釜底抽薪,仿佛要将户部抽筋扒皮的毒计?
呵呵,允许兵部与工部建钱库并各自掌管财政收支?
那他们户部日后算什么?专门替兵部与工部筹集资金。将从全国上缴的钱腾个手再立马转捣给这两个部府?
想到这里,尽管户部尚书李粱在此之前早已决定不理会范骉鼓捣出来的这件事,但此时此刻,他也坐不住了,因为若他不能使赵弘润打消这个念头,那么,非但户部日后无法取代曾经吏部的位置,甚至还会“养”出两个老爷来:兵部与工部。
“殿下,如此,不大妥吧……”李粱苦笑道。
“哦?”赵弘润微微一笑,摇头说道:“可本王却不这么看,据本王所知,以往户部将资钱移交给兵部与工部的方式,是通过两个部府即时的报表……”
所谓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