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迎祥被捕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崇祯皇帝没信,不是不信,是不敢信,等人到了面前,才信

    此时的高迎祥,已经来到陕西。

    他之所以来陕西,是因为此时的陕西比较好混。虽说洪承畴一直都在陕西,而他手下的洪兵也相当厉害,但他最近正在陕北对付另一位老冤家李自成,不知是李自成让他来帮忙,还是听说陕西巡抚比较软,高迎祥义无反顾地来了,单程。

    自古以来,从下至上,要想进入陕西,必先经过汉中,所以当年刘备占据四川,要攻击曹操的长安,必占据汉中,此后诸葛亮六次北伐,都经过汉中出祁山作战。

    高迎祥也不例外,但在进军汉中的路上,有一支队伍挡住了他。

    率领这支队伍的,是孙传庭。

    对于孙传庭,高迎祥并不熟悉,也不在乎,而且这支队伍只有万把人,似乎也不难打,他随即率领军队发起攻击,打了几次,损失上千人,没打动。

    兵力占据优势,但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高迎祥,这是一支比较邪门的军队,不能再打了,他决定绕道。

    他的直觉非常正确,那支镇守汉中,只有万把人的部队,在历史上,却有一个专门的称呼——秦兵。

    之前我说过,明末的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是关宁铁骑;排第三的,是天雄军;排在第二的,是秦兵。

    关宁铁骑强悍,因为机动;天雄军善战,因为团结;而秦兵的战斗力,因为个性。

    我曾查阅明代兵部资料,惊奇地发现,秦兵的主力,大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陕西榆林。

    榆林,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据说每次打仗的时候,压根儿不用动员,只要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

    因为这里只有士兵,没有平民。

    榆林,明朝九边之一,自打朱元璋时起,就不怎么种地,传统职业就是当兵。平时街坊四邻聊天,说的也不是今年种了多少地,收了多少粮食,大都是打了哪些地方,砍了多少人头(按人头收费)。几百年下来,形成独特个性,具体表现为,进攻时,就算只有一个,都敢冲锋;撤退时,就算只剩一个,都不投降。

    而且这里的人跟民军相当有缘分,听说民军来了,就算只是路过,都极其兴奋,冲出去就打,男女老幼齐上阵,估计是当兵的人多,什么张大叔、李大伯,上次就死在民军手里,喊一嗓子,能动员一群亲戚,后来李自成攻打榆林,全城百姓包括大妈大爷在内,都没一个投降,就凭这个县,足足跟李自成死磕了八天,实在太过强悍。

    孙传庭的兵,大致就是这些人。所以高迎祥没办法,是很正常的。

    但高迎祥同志是要面子的,来都来了,还让我空手回去?无论如何,都要闯进去。

    人有的时候,不能太执著。

    执著的高迎祥经过深刻思考,多方查找,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

    他找到了一条隐蔽的小路,从这条小路,可以绕开汉中,直逼西安,只要计划成功,他就能一举攻克西安,占领陕西,大功告成。

    一千多年前,有两个人在几乎相同的地方,陷入了相同的困局,他们都发现了这条路,一个人说,由此地进攻,必可大获全胜。另一个人说,若设伏于此,必定全军覆没!

    没错,这两个人,一个叫诸葛亮,一个叫魏延,而他们发现的这条小路,叫做子午谷。

    至于结局,地球人(看过《三国演义》的地球人)都知道,魏延想打,诸葛亮不让打,最后司马懿跳出来说,就知道你不敢打。

    榆林

    对于这个故事,许多人都说,诸葛亮过于谨慎,要按照魏延的搞法,早就打到长安了(魏延自己也这么说)。

    而在高迎祥的故事里,只有魏延,没有诸葛亮。

    所以一千年后,他在同样的地方,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出兵子午谷。

    子午谷

    崇祯九年(1636)七月,高迎祥率领全部主力,冲入了子午谷,从这里,他将迅速到达西安。

    但他不知道,这条路还通往另一个地点——地狱。

    子午谷之所以是小路,是因为很小,对高迎祥而言,这句话绝对不是废话。

    由于道路狭窄,而且天降大雨,他的几万大军,走了好几天,才走了一半,人困马乏,物资损失严重。

    但高迎祥毫不沮丧,因为他相信,这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举动,几天之后,必将震惊天下。

    许多人确实没料到,但许多人里,并不包括孙传庭。

    七月十六日,经过艰苦行军,高迎祥终于到达黑水峪,只要通过这里,前方就是坦途。

    然后,满怀憧憬的高迎祥,看见了满怀愤怒的孙传庭。

    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已经在这里,等了十五天。

    孙传庭的军事嗅觉极为敏锐,从高迎祥停止进攻的那一刻,他就意识到,这兄弟要玩花样了。

    而他唯一可能的选择,只有子午谷。

    所以他撤离汉中,在子午谷的黑水峪耐心等待,因为他知道,艰苦跋涉之后,出现在他面前的高迎祥,是十分脆弱的。

    总攻随即开始,就人数对比而言,高迎祥的手下,大约在五万人以上,孙传庭兵力无法考证,估计在两万人左右,狭路相逢。

    子午谷黑水域

    无论是高迎祥,还是孙传庭,都很清楚,玩命的时刻到了。

    生命的最后时刻,高迎祥展现了他令人生畏的战斗力,虽然极为疲劳,但他依然率军发动多次突击,三次击破孙传庭的包围圈。

    但他终归没能跑掉,原因很简单,这是一条小路。

    在小路里打仗,就好比在胡同里打架,就算拿着青龙偃月刀,都没有板砖好使,而且道路太窄,没法跑开,所以他每次冲出去,没过多久,又被围住。

    孙传庭的部队也着实厉害,抗击打能力极强,每次被冲垮,没过多久就又聚拢,充分发挥榆林的优良传统,作战到底,毫不退让。

    以死相拼,死不退让,激战四天。

    孙传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崇祯九年(1636)七月二十日,负伤的高迎祥在山洞中被俘,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他的心腹将领刘哲、黄龙,他的几万大军,已在此前彻底崩溃。

    纵横世间七年的闯王高迎祥,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在过去的七年中,他曾驰骋西北,扫荡中原,但终究未能成功。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然后终究到此为止。

    科学点儿的说法,是运气不好;迷信点儿的说法,这就是命。

    高迎祥被捕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崇祯皇帝没信,不是不信,是不敢信,等人到了面前,才信。

    处死高迎祥的那一刻,崇祯开始相信,自己能力挽狂澜。

    最后的帅才

    高迎祥被杀了,对崇祯而言,是利好消息,而对某些头领而言,似乎也不利空。

    高迎祥死后,许多头领纷纷投降,比如蝎子块、冲破天等,原先跟着高闯王干,闯王都没闯过去,自己也就消停了。

    但有某些人,是比较高兴的,比如张献忠。

    张献忠跟高迎祥似乎有点儿矛盾,原先曾跟着打凤阳,但后来分出去单干,也不在一个地界混,算是竞争关系,高迎祥死后,论兵力,他就是老大。

    还有一个人,虽然很悲伤,却很实惠。

    一直以来,李自成都跟着高迎祥干,高迎祥的外号,叫做闯王,而李自成,是闯将。据某些史料上说,李自成是高迎祥的外甥,这话估计不怎么靠谱,但关系很铁,那是肯定的。

    高迎祥的死,给了李自成两样东西。

    第一样是头衔,从此,闯王这个名字,只属于李自成。

    第二样是兵力,高迎祥的残部,由他的部将率领,投奔了李自成。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离去者,是上天抛弃的;留存者,是上天眷顾的。

    对张献忠和李自成而言,他们的天下之路,才刚迈出第一步。

    第一步,是个坑。

    我说过,对民军头领而言,崇祯九年(1636)是个流年,卢象昇来了,打得乱七八糟,好不容易跑进山区,人都调走了,又来了个孙传庭,还干掉了高迎祥。

    按说坏事都到头了,可是事实告诉我们,所谓流年,是一流到底,绝不半流而废。

    一个比孙传庭更可怕的对手,即将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与之前的洪承畴、曹文诏、卢象昇不同,他并非一个能够上阵杀敌的将领。

    他是统帅。

    崇祯九年(1636),阿济格率领大军打进来时,崇祯非常紧张,但最紧张的人并不是他,而是张凤翼。

    张凤翼,时任兵部尚书,他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按惯例,如果京城(包括郊区)被袭,皇帝会不高兴,皇帝不高兴,就要拿人撒气,具体地说,就是他。

    更要命的是,崇祯老板撒气的途径,是追究责任,具体地说,是杀人,比如七年前,皇太极打到京城,兵部尚书王洽就被干掉了,按照这个传统,他是跑不掉的。

    但张部长还算识相,眼看局面没法收拾,就打了个报告,说清军入侵,是我的责任,我想戴罪立功,到前方去,希望批准。

    崇祯当即同意,打发他去了前线。

    但张尚书到前线后,似乎也没去拼命,每天只干一件事——吃药。

    他吃的,是毒药。

    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毒药,吃了不会马上死,必须坚持吃,每天吃,饭前饭后吃,锲而不舍地吃,才能吃死。

    参考消息

    张凤翼

    张凤翼,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三年举人,与其弟张献翼、张燕翼并有才名。有人曾用“前有四皇,后有三张”来评价这三兄弟。所谓“四皇”指的是嘉靖朝素有才子之称的皇甫(字子循)、皇甫冲(字子浚)、皇甫(字子安)、皇甫濂(字子约)兄弟四人。张凤翼的书法非常好。他最擅长临摹王羲之、王献之。他也很长寿,活了八十七岁。他晚年既不做事,也不吃请,专门给人写字得点润笔费。

    对于张尚书的举动,我曾十分疑惑,想死解腰带就行了,实在不行操把菜刀,费那么大劲儿干甚?

    过了好几年,才想明白,高,水平真高。

    如果自杀,按当时的状况,算是畏罪,死了没准儿抚恤金都没有,但要上阵杀敌,似乎又没那个胆,索性慢性自杀,就当自然死亡了,还算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该享受的待遇,一点儿也不少,老狐狸。

    这兄弟不但死得好,算得也准,清军九月初退兵,他九月初就死,连一天都没耽误。

    他死了,也就拉倒了,可是崇祯同志不能拉倒,必须继续招工。

    但榜样在前面,岗位风险太高,说了半天,也没人肯干。

    左右为难之际,崇祯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很孝顺,曾三次上书,请求让自己代替父亲受罚,那是在他决心处罚杨鹤的时候。

    他还清楚地记得这个人的名字——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崇祯见到杨嗣昌时,很忧虑。

    局势实在太差,民军闹得太凶,清军打得太狠,两头夹攻,东一榔头西一棒,实在难于应付,如此下去,亡国是迟早的事,怎么办?

    杨嗣昌只说了一句,一句就够了:

    “大明若亡,必亡于流贼!”

    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句话实在准得离谱。

    按照杨嗣昌的说法,清军或许很强,但短时间内,并没有太大的威胁,但如果不尽快解决民军,大明必定崩溃。

    简单地说,就是先解决内部矛盾,再解决外部矛盾。

    为了实现这个意图,杨嗣昌还提出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在历史上的名字,是八个字: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四正,包括湖广、河南、陕西、凤阳;六隅,是指山东、山西、应天、江西、四川、延绥。简单地说,这个优秀计划的大致内容,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十面埋伏”。

    四正六隅

    它的大致意思是,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战区,四个主要,六个次要,只要发现民军出现,各地将联合围剿,简而言之,就是划定管辖范围,在谁的地方出事,就让谁去管,出事的主管,没出事的协管。

    听完杨嗣昌的计划,崇祯只说了一句话:

    “我用你太晚了!”

    对于这句话,朝廷的许多大臣都认为,是彻彻底底的胡扯,无论是杨嗣昌,还是他的那个什么十面埋伏,都是空口白说,毫无价值,在他们看来,杨嗣昌同志将是第三个被干掉的兵部尚书。

    然而,他们错了,如果说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够拯救危局,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杨嗣昌。

    两年后,只剩十八个人的李自成,和束手投降的张献忠,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所有的转变,都从这一刻开始,魏忠贤、清军入侵、民变四起、朝廷争斗,紧张,痛苦,毫无生机,但始终未曾放弃。

    或许崇祯本人并不知道,经过长达八年暗无天日的努力,他即将迎来大明的曙光。

    奸人

    崇祯死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臣误我!”

    对于这句话,大多数人认为,是在推卸责任。

    但考证完崇祯年间的朝政,我认为,这句话比较正确,确切地说,给崇祯打工的这帮大臣,除部分人外,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浑蛋,一种叫王八蛋。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痛苦,第一种是身居高位者,第二种是身居底层者,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很多。第一种人叫崇祯,第二种人叫百姓。

    而最幸福的,就是中间那拨人,主要工作,叫做欺上瞒下,具体特点是,除了好事,什么都办;除了脸,什么都要。

    崇祯每天打交道的,就是这拨人,比如崇祯三年(1630)西北灾荒,派下去十万石粮食赈灾,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就只剩下五万;到地方,还剩两万;分到下面,只剩一万;实际领到的,是五千。

    这事估计是办得太恶心了,崇祯也知道了,极为愤怒,亲自查办。

    最先动手的,是户部官员,东西领下来,不管好坏,先拦腰切一刀,然后到了地方,巡抚先来一下,知府后来一下,剩下的都发到乡绅手里,美其名曰代发,代着代着就代没了。

    综合明代史料,崇祯时期的官员,比较符合如下规律:脸皮的厚度,跟级别职务,大致成反比例成长。

    这是比较合理的,位高权重的,几十年下来,有身份,也要面子。具体办事的就不同了,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好欺负的,就往死了欺负,能捞钱的,就往死了捞,啥名节、脸面,都顾不上,捞点儿实惠才是最实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积累,那是血淋淋的。

    而且这拨人,还有个特点,什么青史留名、国家社稷,那都太遥远了,跟他们讲道理,促膝谈心都是没用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吃硬不吃软。

    教育没有用,骂也没有用,往脸上吐唾沫都没用,相对而言,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把唾沫吐到眼里,再说上一句:“孙子,我能治你!”

    比如当年追查阉党,就那么几个人,研究来研究去,连亲手干掉杨涟的许显纯,都研究成过失杀人,撤职了事,还是崇祯亲自上阵,才把这人干掉。

    再比如这事,案发后,崇祯非常生气,下令严查,查到户部,户部研究半天,拉出来几个人,说是失职,给撤了,准备结案。

    崇祯生气了,重装上阵,找出来几个主犯,杀了,剩下的,充军。

    总之,崇祯年间的朝廷,是比较混账的,而带头混账的,是温体仁。

    温体仁这个人,历史上的评价不高:奸臣,彻头彻尾的奸臣。

    我之前说过,温体仁是个很有能力的人,精明强干,博闻强记,善于处理政务。

    所以综合起来,温体仁先生的最终评价应该是,一个很有能力、精明强干、博闻强记、善于处理政务的彻头彻尾的奸臣。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