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寒门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将亲自御驾亲征,带领将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其实朱厚照御驾亲征最主要是想尝试下在战场杀敌的感觉,最主要是觉得好玩,宫里面的豹房这段时间他实在是玩腻了,出去溜溜,锻炼下身体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跟打仗了。
《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结构划分为“五礼”,“军礼”排在第四。而皇帝亲征,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顶一的大事。
既然是大事,就一定不会简单,想要御驾亲征,先得把大臣们搞定。亲征虽然能振奋士气,但毕竟有风险,万一出了差错,也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文武百官一定不会听之任之,让皇上轻而易举的出征成功。
朱厚照提出御驾亲征后,首先不赞同的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为首的众大臣。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刘瑾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
以杨廷和为首的这些内阁大臣以各种理由阻拦朱厚照御驾亲征。
不过也有赞同的,就是锦衣卫左都督钱宁,他从来都是朱厚照的宠臣,为何能成为宠臣,就是因为会怕马屁,还不会把马屁拍到大腿上,朱厚照只要想干啥,他都是力挺的。
因为这时的杨廷和是刚刚被提拨为内阁首辅的,一些内阁大臣并不是太服气,所以他们也就不是那么的同心。
但是朱厚照却耍无赖,坚持要御驾亲征,还派东厂的太监威逼利诱这些反对他的大臣,人嘛,总有点有隐/私,多少都会有点把柄,皇帝把这些把柄攥在手里,这些反对的大臣便也只能无奈的表示同意了。
接着朱厚照发布书面声明昭示天下,但是这些事情都是需要世间的,这么一来半个月就于过去了。
朱厚照搞定这些反对他的大臣之后,便择了个吉日具体实施御驾亲征的行动了。
大明朝作为礼仪之邦,繁杂的出征流程肯定是少不了的。
首先是军队的戒严,祭祀用品的准备和安放、仪仗队的训练到位等等。
然后就是对以上天为对象的大型祭祀活动,皇帝是天子,亲征也就是替天行道,因此需要祭告昊天上帝以求得庇佑。皇帝本人及参加的文武百官要事先斋戒,祭祀时则有献酒、献牺牲、献币帛、歃血、烧柴等不同环节,同时穿插皇帝更换不同的礼服、乘坐不同的车辆。
接着就是点将誓师。由皇帝本人或皇帝委派的官员完成。朱厚照说明了出征的理由、目标,明确军纪,还是就是给朱厚照放出了豪言壮语,一定要把这些鞑子们打回老家,再也不敢出来。
乐文其实也不想让皇帝御驾亲征,他倒不是怕皇帝出什么危险,本来出去打仗就是出生入死的,这倒好,还有个皇帝需要保护,而且朱厚照还特意让乐文跟随着保护他,这任务也太严谨了,一不留神就是死罪啊,看着好像是无上的荣誉,实则是陪在老虎身边既要放着老虎咬他,还要给老虎当肉盾,苦差事啊。
不过让乐文奇怪的是,明明历史上的朱厚照御驾亲征是五年后,也就是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朱厚照便要御驾亲征,朝臣听到“亲征”二字不禁神经过敏。于是又是一轮的规劝、教训,甚至威胁,但朱厚照决不愿意放过这次实战机会,终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作为惩罚,他不给任何一个文官随驾的荣幸。
但是现在为何会提前五年御驾亲征,这让乐文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难道是他的到来改变了历史?
乐文想来想去,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原因,便认出肯定是他的到来改变了历史。
其实也正是这样,本来前线缺将领,朱厚照就用了这一招选拔文武全才来当将领,可是这些文武全才也都没带兵打过仗,他想了想还是他亲自带领这些人去前线打一场大胜仗吧,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情况。
北方边境前线
太阳初升,大雾尚未消散,沉寂数日的大明军出动了。
大明中央步军二十万,两翼骑兵各是十万,总共三十万,大明军穿着红衣铁甲,便如秋色中的枫林,火红火红。
而对面的鞑靼军,却是奇装异服,除了一些盾牌阵来保护中军外,其他基本全是是骑兵,骑兵大约十万左右,大多都手握弯刀,还有其他各种武器,背上背着长弓,腰间别着匕首等各种短兵器。
两军都持有大炮,而大明军还有共计5000人的神机营,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原本神机营,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共计官兵5000人。
一阵嘹亮劲急的号角,大明军随之出动,漫漫黑色如同遍野松林,看阵势犹如蛟龙出海,势不可挡。
骤然之间,鞑靼军鼓声号角大作,旗帜在风中猎猎招展。大明军两翼骑兵率先出动,中军兵士则跨着整齐步伐,山岳城墙般向前推进,每跨三步大喊“杀”,竟是从容不迫地隆隆进逼。
与此同时,群均凄厉的牛角号声震山谷,两翼骑兵呼啸迎击,重甲步兵亦是无可阻挡地傲慢阔步,恍如黑色海潮平地席卷而来。
终于两大军排山倒海般相撞了,若隆隆沉雷响彻山谷,又如万顷怒涛扑击群山。长枪与弯刀铿锵飞舞,长矛与投枪呼啸飞掠,密集箭雨如蝗虫过境铺天盖地,沉闷的喊杀与短促的嘶吼直使山河颤抖!
炮火轰鸣,而鞑靼军的铁骑太过凶猛,个个都犹如当年的成吉思汗附身一般,不顾生死的朝着大明阵营扑去。
铁汉碰击,死不旋踵,狰狞的面孔,带血的刀剑,低沉的嚎叫,弥漫的烟尘,整个大地仿佛都被这种血腥搏杀的惨烈气息所笼罩所湮灭.....
(未完待续。)
将亲自御驾亲征,带领将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其实朱厚照御驾亲征最主要是想尝试下在战场杀敌的感觉,最主要是觉得好玩,宫里面的豹房这段时间他实在是玩腻了,出去溜溜,锻炼下身体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跟打仗了。
《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结构划分为“五礼”,“军礼”排在第四。而皇帝亲征,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顶一的大事。
既然是大事,就一定不会简单,想要御驾亲征,先得把大臣们搞定。亲征虽然能振奋士气,但毕竟有风险,万一出了差错,也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文武百官一定不会听之任之,让皇上轻而易举的出征成功。
朱厚照提出御驾亲征后,首先不赞同的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为首的众大臣。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刘瑾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
以杨廷和为首的这些内阁大臣以各种理由阻拦朱厚照御驾亲征。
不过也有赞同的,就是锦衣卫左都督钱宁,他从来都是朱厚照的宠臣,为何能成为宠臣,就是因为会怕马屁,还不会把马屁拍到大腿上,朱厚照只要想干啥,他都是力挺的。
因为这时的杨廷和是刚刚被提拨为内阁首辅的,一些内阁大臣并不是太服气,所以他们也就不是那么的同心。
但是朱厚照却耍无赖,坚持要御驾亲征,还派东厂的太监威逼利诱这些反对他的大臣,人嘛,总有点有隐/私,多少都会有点把柄,皇帝把这些把柄攥在手里,这些反对的大臣便也只能无奈的表示同意了。
接着朱厚照发布书面声明昭示天下,但是这些事情都是需要世间的,这么一来半个月就于过去了。
朱厚照搞定这些反对他的大臣之后,便择了个吉日具体实施御驾亲征的行动了。
大明朝作为礼仪之邦,繁杂的出征流程肯定是少不了的。
首先是军队的戒严,祭祀用品的准备和安放、仪仗队的训练到位等等。
然后就是对以上天为对象的大型祭祀活动,皇帝是天子,亲征也就是替天行道,因此需要祭告昊天上帝以求得庇佑。皇帝本人及参加的文武百官要事先斋戒,祭祀时则有献酒、献牺牲、献币帛、歃血、烧柴等不同环节,同时穿插皇帝更换不同的礼服、乘坐不同的车辆。
接着就是点将誓师。由皇帝本人或皇帝委派的官员完成。朱厚照说明了出征的理由、目标,明确军纪,还是就是给朱厚照放出了豪言壮语,一定要把这些鞑子们打回老家,再也不敢出来。
乐文其实也不想让皇帝御驾亲征,他倒不是怕皇帝出什么危险,本来出去打仗就是出生入死的,这倒好,还有个皇帝需要保护,而且朱厚照还特意让乐文跟随着保护他,这任务也太严谨了,一不留神就是死罪啊,看着好像是无上的荣誉,实则是陪在老虎身边既要放着老虎咬他,还要给老虎当肉盾,苦差事啊。
不过让乐文奇怪的是,明明历史上的朱厚照御驾亲征是五年后,也就是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朱厚照便要御驾亲征,朝臣听到“亲征”二字不禁神经过敏。于是又是一轮的规劝、教训,甚至威胁,但朱厚照决不愿意放过这次实战机会,终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作为惩罚,他不给任何一个文官随驾的荣幸。
但是现在为何会提前五年御驾亲征,这让乐文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难道是他的到来改变了历史?
乐文想来想去,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原因,便认出肯定是他的到来改变了历史。
其实也正是这样,本来前线缺将领,朱厚照就用了这一招选拔文武全才来当将领,可是这些文武全才也都没带兵打过仗,他想了想还是他亲自带领这些人去前线打一场大胜仗吧,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情况。
北方边境前线
太阳初升,大雾尚未消散,沉寂数日的大明军出动了。
大明中央步军二十万,两翼骑兵各是十万,总共三十万,大明军穿着红衣铁甲,便如秋色中的枫林,火红火红。
而对面的鞑靼军,却是奇装异服,除了一些盾牌阵来保护中军外,其他基本全是是骑兵,骑兵大约十万左右,大多都手握弯刀,还有其他各种武器,背上背着长弓,腰间别着匕首等各种短兵器。
两军都持有大炮,而大明军还有共计5000人的神机营,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原本神机营,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共计官兵5000人。
一阵嘹亮劲急的号角,大明军随之出动,漫漫黑色如同遍野松林,看阵势犹如蛟龙出海,势不可挡。
骤然之间,鞑靼军鼓声号角大作,旗帜在风中猎猎招展。大明军两翼骑兵率先出动,中军兵士则跨着整齐步伐,山岳城墙般向前推进,每跨三步大喊“杀”,竟是从容不迫地隆隆进逼。
与此同时,群均凄厉的牛角号声震山谷,两翼骑兵呼啸迎击,重甲步兵亦是无可阻挡地傲慢阔步,恍如黑色海潮平地席卷而来。
终于两大军排山倒海般相撞了,若隆隆沉雷响彻山谷,又如万顷怒涛扑击群山。长枪与弯刀铿锵飞舞,长矛与投枪呼啸飞掠,密集箭雨如蝗虫过境铺天盖地,沉闷的喊杀与短促的嘶吼直使山河颤抖!
炮火轰鸣,而鞑靼军的铁骑太过凶猛,个个都犹如当年的成吉思汗附身一般,不顾生死的朝着大明阵营扑去。
铁汉碰击,死不旋踵,狰狞的面孔,带血的刀剑,低沉的嚎叫,弥漫的烟尘,整个大地仿佛都被这种血腥搏杀的惨烈气息所笼罩所湮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