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好爸爸胜过富爸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篇第一章5五宗罪:固执——孟母可三迁,爸爸为何不变?
现在的孩子的确很淘气,稍不注意就能给你惹一堆麻烦出来,有时候说了不听,明明教育得好好的,出了门就忘了规矩……其实,说教几乎是没有用的,如果说教育的功能只是传播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们大可以按照康有为的“大同世界”理论,建一个“育婴堂”,每天向他们播放道理一则,年长月久,他们就能“受教育”了。但这肯定行不通,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理念这么简单。
不简单在哪里?那就是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给孩子示范:示范如何生活、为人处世、融入社会等等。由于爸爸与外界的联系最为丰富多元,孩子就更加倾向于模仿爸爸。可以说,孩子就像是爸爸的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她也哭,你大声骂人他也跟着骂人,虽然还不理解那些脏话的含义。
正因为如此,爸爸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做好自己。有这样一个颇具禅意的故事,可以供爸爸们思考: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树林中坐禅。太阳斑驳的影子撒在地上,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到它的晃动。微风轻轻地拂过树梢,发出悦耳的声音。
突然,从远方传来隐约的嘈杂声,声音越来越近,在寂静的树林中听得十分清楚,原来是一对男女在林中争吵。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忙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她跑得太专注了,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居然一点也没有发现禅师。之后又出来一名男子,他走到释尊禅师面前,非常生气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
阳光透过树叶,在男子脸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阴影。他目光凶狠地说:“这个女人偷了我的钱,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
青年男子没有想到禅师会这样问,站在那里,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醒悟了!青年低下头,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把这个故事中的女人换成孩子,也未尝不可。“找淘气的孩子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有时候,表现在孩子身上的淘气,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固执的一个缩影。故事中的女人偷了男人的钱,难道男人内心的“色”就毫无责任?如果我们对孩子的不配合表现出愤怒、无奈、痛苦,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的心不能够寻找本源,对症下药;集中精力到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上。
总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孩子的错,这就是父母的一种执念,对孩子生气、暴打,也是在一种执——儒家与佛家都把怒看成是“执”,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接受孩子的一切,也就能接受生活中所有的不平事,甚至能更优秀地完成工作,成为更出色的人。
同理,如果我们拿孩子束手无策,抱怨他们屡教不改,岂不也是在标榜自己的无能么?孩子身上所有的错,都不过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产生的副作用。
孩子不懂礼貌、不孝顺、撒谎、说脏话……这些问题都是很难马上根治的,在用“堵”的方式改变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花一些时间来想一想,是什么让孩子沾染了不好的习惯,也许是你自己,也许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如果自己和环境都没有改变,我们又怎能完全控制住孩子不去学坏呢?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能够为了孩子而三迁,爸爸为什么就不能为了孩子去改变一下自己?其实,很多孩子在心中疑惑:为什么爸爸可以吸烟、喝酒、玩牌、睡懒觉等等,我们却不可以。似乎改变都是孩子们的事情,与成年人无关。这是成年人逃避现实的想法而已。
任何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从爸爸的身上继承了某种特别的精神的。我们总要有些东西可以交给孩子,总要有些改变让孩子看到爸爸用心的痕迹。
第一篇第一章5五宗罪:固执——孟母可三迁,爸爸为何不变?
现在的孩子的确很淘气,稍不注意就能给你惹一堆麻烦出来,有时候说了不听,明明教育得好好的,出了门就忘了规矩……其实,说教几乎是没有用的,如果说教育的功能只是传播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们大可以按照康有为的“大同世界”理论,建一个“育婴堂”,每天向他们播放道理一则,年长月久,他们就能“受教育”了。但这肯定行不通,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理念这么简单。
不简单在哪里?那就是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给孩子示范:示范如何生活、为人处世、融入社会等等。由于爸爸与外界的联系最为丰富多元,孩子就更加倾向于模仿爸爸。可以说,孩子就像是爸爸的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她也哭,你大声骂人他也跟着骂人,虽然还不理解那些脏话的含义。
正因为如此,爸爸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做好自己。有这样一个颇具禅意的故事,可以供爸爸们思考: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树林中坐禅。太阳斑驳的影子撒在地上,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到它的晃动。微风轻轻地拂过树梢,发出悦耳的声音。
突然,从远方传来隐约的嘈杂声,声音越来越近,在寂静的树林中听得十分清楚,原来是一对男女在林中争吵。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忙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她跑得太专注了,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居然一点也没有发现禅师。之后又出来一名男子,他走到释尊禅师面前,非常生气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
阳光透过树叶,在男子脸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阴影。他目光凶狠地说:“这个女人偷了我的钱,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
青年男子没有想到禅师会这样问,站在那里,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醒悟了!青年低下头,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把这个故事中的女人换成孩子,也未尝不可。“找淘气的孩子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有时候,表现在孩子身上的淘气,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固执的一个缩影。故事中的女人偷了男人的钱,难道男人内心的“色”就毫无责任?如果我们对孩子的不配合表现出愤怒、无奈、痛苦,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的心不能够寻找本源,对症下药;集中精力到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上。
总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孩子的错,这就是父母的一种执念,对孩子生气、暴打,也是在一种执——儒家与佛家都把怒看成是“执”,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接受孩子的一切,也就能接受生活中所有的不平事,甚至能更优秀地完成工作,成为更出色的人。
同理,如果我们拿孩子束手无策,抱怨他们屡教不改,岂不也是在标榜自己的无能么?孩子身上所有的错,都不过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产生的副作用。
孩子不懂礼貌、不孝顺、撒谎、说脏话……这些问题都是很难马上根治的,在用“堵”的方式改变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花一些时间来想一想,是什么让孩子沾染了不好的习惯,也许是你自己,也许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如果自己和环境都没有改变,我们又怎能完全控制住孩子不去学坏呢?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能够为了孩子而三迁,爸爸为什么就不能为了孩子去改变一下自己?其实,很多孩子在心中疑惑:为什么爸爸可以吸烟、喝酒、玩牌、睡懒觉等等,我们却不可以。似乎改变都是孩子们的事情,与成年人无关。这是成年人逃避现实的想法而已。
任何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从爸爸的身上继承了某种特别的精神的。我们总要有些东西可以交给孩子,总要有些改变让孩子看到爸爸用心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