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孟清和的预感没有错。
守城小旗的死,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朝中传开,又从朝堂传至民间。各种流言汇聚,真假掺杂,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兴宁伯府和伯府的主人,一步步被推到风口浪尖。
某一等伯-恃-强-凌-弱,逼-迫-军卒。
某伯爷居功自傲,连魏国公府也不放在眼里。
某靖难功臣年少成名,却不走正路,同宦-官-锦衣卫勾结,迫害清流。
更有甚者,言某伯爷欺师灭祖,身为佛僧之徒,却蔑称佛经无用,罪大恶极,死后必下十八层地狱。
住在会同馆里,等候天子召见的兀良哈头目乞列,也听到了类似传言。
传言中,孟清和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貌似忠厚实则奸佞的代表。
总结起来就一句:“奸佞之徒,人人得而诛之”。
“混账!竟敢如此中伤伯爷?!”
传播流言的还是鸿胪寺列班,乞列该顿时怒了。
自孟清和镇守大宁,朵颜三卫的生活水平便扶摇直上,大踏步向前飞跃。
有边民提供的牧草和边军中的医户,漫长冬季不再难熬,牛羊数量翻倍也不必担心饿死病死。
从大宁互市换来的盐巴和茶叶,转手同鞑靼瓦剌各部交易,成倍的利润,足够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整个部落都因此受益。
如今的兀良哈,尤其是同兴宁伯建立的友好关系的部落,已经成为了草原部落羡慕的对象。壮汉们坚信,兴宁伯在,他们的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兴宁伯倒了,躺在帐篷里数钱的生活便会一去不复返,再寻不着。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朱权就藩大宁,兀良哈的生活也比鞑靼瓦剌优越。同如今相比,仍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孟清和能为兀良哈带来巨大的好处,壮汉们自然坚定的站在孟清和一边。
“谁敢同伯爷作对,就是同兀良哈过不去!”
几个月前,大宁都指挥使朱旺被京城空降的杨兴替代,上任伊始就小动作不断。新设立的布政使司衙门表面老实,暗地里却动作频频,对大宁互市的一系列规则很是不满,尤其是掌管互市税收的课税司,大有派人取代之意。
消息传出,留在大宁的丁千户尚未做出反应,大宁都司也被杨兴压制,朵颜三卫瞬间炸了。
蒙古壮汉们以其独有的方式,给立足未稳就想挖墙角的大宁布政使司上了一课。
兴宁伯不在,不代表就能为所欲为!遇上腰比水桶还粗的地头蛇,过江龙照样得蜷着!
亮爪子试试?统统砍掉!
三卫首领凑到一块商量,举手表决,不能动武,动武就是造-反。正好给对方借口进一步-插-手大宁事务。咱不动武,咱进京朝贡!
各部落头目排好次序,轮番进京贡马,见到了天子,撒泼打滚,以头抢地,往死里告状!
从洪武,建文到永乐,朵颜三卫的壮汉们一直是明朝的金牌打手,在边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靖难期间,更是屡次为朱棣抛头颅洒热血,顶着弓箭和火铳冲锋陷阵。
朝廷防备三卫不驯,也给予三卫各种优待。
历史上,整个大宁都曾是三卫的牧场,孟清和横空出世,牧场没了,三卫获取的财富却是翻番。
“两个三个告不赢,整个兀良哈都不满,朝廷定不能等闲视之!”
乞列该是第三批进京的,先前两批朝贡队伍打下不错的基础,已有中官和锦衣卫到大宁勘察情况。北京巡按御史和监察御史都吃了挂落,北京六部也没能幸免。
大宁布政使司敢对课税司动手,是动了皇帝的钱袋子!这么大的事情竟然听之任之?
中官和锦衣卫回京之后,皇帝的敕令立即下达,六部天官以下都被骂了个狗血喷头。天官们很是憋屈,一口老血涌到了嗓子眼,大宁都指挥使换人,布政使司设立,都是南京六部得好处,出了岔子却是自己被问责,这叫什么事!
以资格最老的户部尚书为首,北京行部纷纷上疏天子,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总结为一句话:“陛下,臣冤枉啊!最该被-抽-的是南京六部那帮-孙-子,不是臣啊!”
在兀良哈和北京行部的联手打压下,大宁布政使司还没真正抖起来,就被按趴下了。大宁都指挥使杨兴被都司上下彻底架空。
都指挥同知和佥事笑里藏刀,毫不手软,除了拿着官印盖章的职能,什么都没给杨兴留下。
朱旺被张贵架空,有孟伯爷架着云彩从天而降。
杨兴站错了队伍,错估了形势,苦果只能自己尝。被人揍趴下,绝没有另一个兴宁伯能把他扶起来。
回京之后,孟清和才得知大宁城发生的种种。
天子令他居在北京,仍掌大宁事,八成是对新设的布政使司不满到了极点。可以想见,下一次殿试之后,南北六部人才充裕,大宁布政使司也会彻底大换血。对此,除了孟清和,北京行部同样乐见其成。如果能从顺天府调人,那就更好了。
不过,对现在的孟清和来说,大宁的事可以暂时放下,如何从传言中脱身才是最紧要的。
听到乞列该在会同馆-暴-揍-传闲话的鸿胪寺列班,孟清和既高兴又发愁。
高兴的是,有人帮他出了一口气。
发愁的是,传言愈演愈烈,更加无法摸清到底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文臣,武将,勋贵,宗室,藩王,甚至是……外戚。
天子令彭城侯戍兴州,令平王就藩,却将平王世子留在京城,理由是为了朱瞻基的学业。高皇帝年间有此先例,朱高炽也曾独自留京同太孙一起读书。
汉王世子朱瞻壑也在京城。以朱瞻基年幼为借口推脱,压根说不通。
更值得注意的是,继坤宁宫之后,太医成了平王府的常客。
“平王妃病了。”
简单五个字,却让人背后窜起一丝凉意。
徐皇后病危,平王就藩,平王世子留京,平王妃病重……
如果皇后真的不治,同魏国公府有关联的小旗又被自己“逼死”,天子盛怒之下会发生什么?
孟清和不敢想象。
他只知道,皇后不治,平王必将留京城守丧。早年间,朱高炽进京祭拜高皇帝,仁孝之名极甚。皇后大丧,有心人正可借机重提此事,借群臣之言和百姓之口造势。
朱高煦宣府屯田,朱高燧在辽东开互市,始终有朝臣存在非议,认为此非王者之道。尤以经营互市的朱高燧为反例。
“强取民税,不以上国厚德感化蛮夷,反以利益驱之,有违圣人教化之道。”
此类弹劾之言一点不稀奇。
朱高煦在宣府屯田,也被朝臣蔑称为“非皇子所为,与布衣何异。”
此时,再有朱高炽的仁孝对比,即使天子不立朱高炽为皇太子,也不可能让汉王和赵王坐上这个位置。
想到这里,孟清和生生打了个机灵。
他不知道布局的人究竟是谁,但可以肯定,魏国公府,两位皇子,包括自己,都是计划中的一环。
“或许是我想多了。”
孟清和站起身,走到窗边,空气中隐隐飘来桂花的香气,闭上双眼,心中仍似一团乱麻。
徐皇后安然无恙,平王妃重病,平王就藩,魏国公府一直没有反应。是他真的想多了,还是背后远比他想象中的复杂?
流言传遍了京城,仍不见御史给事中上疏弹劾,若说没有人在背后出谋,打死他也不信。
“论理早该有人站出来了。”孟清和睁开眼,托着下巴,“是不是该请教一下大师?”
一直没请教道衍,不过是想看看,是否能趁乱找出背后黑手。
目前的情况,根本不可能让他如愿。
弟子有事,师父不能只在一边看热闹。不说出手帮忙,提点几句总可以吧?
反正他年轻,经验不足。请道衍帮忙理直气壮。而且,孟清和心中有个看似荒唐的猜测。
表面上看,传言的中心是他,至多牵扯上沈瑄和汉王赵王,沆瀣一气,交友不慎,奸佞之流顶天了。
实际上,封他爵位的是永乐帝,重用他的也是永乐帝。将他乃至于沈瑄等人打入奸臣之流,重用奸臣的皇帝岂非昏君?
摇摇头,这个猜测太牵强。
可往往越是不可能的答案,却会直指问题的中心。
“如果真是这样,不请教大师还真不成了。”
打定主意,孟清和立刻带上数名亲卫,出府赶往道衍的居处。
在他离开伯府的同时,几名不起眼的探子互相打了暗号,一波跟了上去,另一波向相反的方向走去。
探子们自以为行事隐秘,... -->>
孟清和的预感没有错。
守城小旗的死,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朝中传开,又从朝堂传至民间。各种流言汇聚,真假掺杂,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兴宁伯府和伯府的主人,一步步被推到风口浪尖。
某一等伯-恃-强-凌-弱,逼-迫-军卒。
某伯爷居功自傲,连魏国公府也不放在眼里。
某靖难功臣年少成名,却不走正路,同宦-官-锦衣卫勾结,迫害清流。
更有甚者,言某伯爷欺师灭祖,身为佛僧之徒,却蔑称佛经无用,罪大恶极,死后必下十八层地狱。
住在会同馆里,等候天子召见的兀良哈头目乞列,也听到了类似传言。
传言中,孟清和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貌似忠厚实则奸佞的代表。
总结起来就一句:“奸佞之徒,人人得而诛之”。
“混账!竟敢如此中伤伯爷?!”
传播流言的还是鸿胪寺列班,乞列该顿时怒了。
自孟清和镇守大宁,朵颜三卫的生活水平便扶摇直上,大踏步向前飞跃。
有边民提供的牧草和边军中的医户,漫长冬季不再难熬,牛羊数量翻倍也不必担心饿死病死。
从大宁互市换来的盐巴和茶叶,转手同鞑靼瓦剌各部交易,成倍的利润,足够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整个部落都因此受益。
如今的兀良哈,尤其是同兴宁伯建立的友好关系的部落,已经成为了草原部落羡慕的对象。壮汉们坚信,兴宁伯在,他们的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兴宁伯倒了,躺在帐篷里数钱的生活便会一去不复返,再寻不着。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朱权就藩大宁,兀良哈的生活也比鞑靼瓦剌优越。同如今相比,仍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孟清和能为兀良哈带来巨大的好处,壮汉们自然坚定的站在孟清和一边。
“谁敢同伯爷作对,就是同兀良哈过不去!”
几个月前,大宁都指挥使朱旺被京城空降的杨兴替代,上任伊始就小动作不断。新设立的布政使司衙门表面老实,暗地里却动作频频,对大宁互市的一系列规则很是不满,尤其是掌管互市税收的课税司,大有派人取代之意。
消息传出,留在大宁的丁千户尚未做出反应,大宁都司也被杨兴压制,朵颜三卫瞬间炸了。
蒙古壮汉们以其独有的方式,给立足未稳就想挖墙角的大宁布政使司上了一课。
兴宁伯不在,不代表就能为所欲为!遇上腰比水桶还粗的地头蛇,过江龙照样得蜷着!
亮爪子试试?统统砍掉!
三卫首领凑到一块商量,举手表决,不能动武,动武就是造-反。正好给对方借口进一步-插-手大宁事务。咱不动武,咱进京朝贡!
各部落头目排好次序,轮番进京贡马,见到了天子,撒泼打滚,以头抢地,往死里告状!
从洪武,建文到永乐,朵颜三卫的壮汉们一直是明朝的金牌打手,在边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靖难期间,更是屡次为朱棣抛头颅洒热血,顶着弓箭和火铳冲锋陷阵。
朝廷防备三卫不驯,也给予三卫各种优待。
历史上,整个大宁都曾是三卫的牧场,孟清和横空出世,牧场没了,三卫获取的财富却是翻番。
“两个三个告不赢,整个兀良哈都不满,朝廷定不能等闲视之!”
乞列该是第三批进京的,先前两批朝贡队伍打下不错的基础,已有中官和锦衣卫到大宁勘察情况。北京巡按御史和监察御史都吃了挂落,北京六部也没能幸免。
大宁布政使司敢对课税司动手,是动了皇帝的钱袋子!这么大的事情竟然听之任之?
中官和锦衣卫回京之后,皇帝的敕令立即下达,六部天官以下都被骂了个狗血喷头。天官们很是憋屈,一口老血涌到了嗓子眼,大宁都指挥使换人,布政使司设立,都是南京六部得好处,出了岔子却是自己被问责,这叫什么事!
以资格最老的户部尚书为首,北京行部纷纷上疏天子,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总结为一句话:“陛下,臣冤枉啊!最该被-抽-的是南京六部那帮-孙-子,不是臣啊!”
在兀良哈和北京行部的联手打压下,大宁布政使司还没真正抖起来,就被按趴下了。大宁都指挥使杨兴被都司上下彻底架空。
都指挥同知和佥事笑里藏刀,毫不手软,除了拿着官印盖章的职能,什么都没给杨兴留下。
朱旺被张贵架空,有孟伯爷架着云彩从天而降。
杨兴站错了队伍,错估了形势,苦果只能自己尝。被人揍趴下,绝没有另一个兴宁伯能把他扶起来。
回京之后,孟清和才得知大宁城发生的种种。
天子令他居在北京,仍掌大宁事,八成是对新设的布政使司不满到了极点。可以想见,下一次殿试之后,南北六部人才充裕,大宁布政使司也会彻底大换血。对此,除了孟清和,北京行部同样乐见其成。如果能从顺天府调人,那就更好了。
不过,对现在的孟清和来说,大宁的事可以暂时放下,如何从传言中脱身才是最紧要的。
听到乞列该在会同馆-暴-揍-传闲话的鸿胪寺列班,孟清和既高兴又发愁。
高兴的是,有人帮他出了一口气。
发愁的是,传言愈演愈烈,更加无法摸清到底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文臣,武将,勋贵,宗室,藩王,甚至是……外戚。
天子令彭城侯戍兴州,令平王就藩,却将平王世子留在京城,理由是为了朱瞻基的学业。高皇帝年间有此先例,朱高炽也曾独自留京同太孙一起读书。
汉王世子朱瞻壑也在京城。以朱瞻基年幼为借口推脱,压根说不通。
更值得注意的是,继坤宁宫之后,太医成了平王府的常客。
“平王妃病了。”
简单五个字,却让人背后窜起一丝凉意。
徐皇后病危,平王就藩,平王世子留京,平王妃病重……
如果皇后真的不治,同魏国公府有关联的小旗又被自己“逼死”,天子盛怒之下会发生什么?
孟清和不敢想象。
他只知道,皇后不治,平王必将留京城守丧。早年间,朱高炽进京祭拜高皇帝,仁孝之名极甚。皇后大丧,有心人正可借机重提此事,借群臣之言和百姓之口造势。
朱高煦宣府屯田,朱高燧在辽东开互市,始终有朝臣存在非议,认为此非王者之道。尤以经营互市的朱高燧为反例。
“强取民税,不以上国厚德感化蛮夷,反以利益驱之,有违圣人教化之道。”
此类弹劾之言一点不稀奇。
朱高煦在宣府屯田,也被朝臣蔑称为“非皇子所为,与布衣何异。”
此时,再有朱高炽的仁孝对比,即使天子不立朱高炽为皇太子,也不可能让汉王和赵王坐上这个位置。
想到这里,孟清和生生打了个机灵。
他不知道布局的人究竟是谁,但可以肯定,魏国公府,两位皇子,包括自己,都是计划中的一环。
“或许是我想多了。”
孟清和站起身,走到窗边,空气中隐隐飘来桂花的香气,闭上双眼,心中仍似一团乱麻。
徐皇后安然无恙,平王妃重病,平王就藩,魏国公府一直没有反应。是他真的想多了,还是背后远比他想象中的复杂?
流言传遍了京城,仍不见御史给事中上疏弹劾,若说没有人在背后出谋,打死他也不信。
“论理早该有人站出来了。”孟清和睁开眼,托着下巴,“是不是该请教一下大师?”
一直没请教道衍,不过是想看看,是否能趁乱找出背后黑手。
目前的情况,根本不可能让他如愿。
弟子有事,师父不能只在一边看热闹。不说出手帮忙,提点几句总可以吧?
反正他年轻,经验不足。请道衍帮忙理直气壮。而且,孟清和心中有个看似荒唐的猜测。
表面上看,传言的中心是他,至多牵扯上沈瑄和汉王赵王,沆瀣一气,交友不慎,奸佞之流顶天了。
实际上,封他爵位的是永乐帝,重用他的也是永乐帝。将他乃至于沈瑄等人打入奸臣之流,重用奸臣的皇帝岂非昏君?
摇摇头,这个猜测太牵强。
可往往越是不可能的答案,却会直指问题的中心。
“如果真是这样,不请教大师还真不成了。”
打定主意,孟清和立刻带上数名亲卫,出府赶往道衍的居处。
在他离开伯府的同时,几名不起眼的探子互相打了暗号,一波跟了上去,另一波向相反的方向走去。
探子们自以为行事隐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