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印象。
朱高燧在开原和广宁动作不大,目前只处于准备阶段,与朱棣所料并无太大出入。
例外的,只有朱高煦。
他不单同郑亨处得好,同军汉们也是处得相当好。如今,宣府上下无再言汉王骄横,反倒是对他挽起裤脚,和军汉们一起下田的举动佩服不已。
虽说天子每年也要耕耤田,但那不过是个仪式,延续周礼,推着耕犁在田里走上三个来回就完成任务。
朱高煦却是实实在在的和边军一起种田,累了做到田埂上,掏出一个杂粮饼,夹几块咸菜,大口往肚里吞。偶尔改善伙食,咸菜换成半个咸鸭蛋或是鲜鸡蛋,白嫩嫩的蛋清,流油的蛋黄,咬一口,喷香。
不知是因为劳累还是腌咸蛋的手艺好,不出几日,连郑亨也来蹭饭。
朱高煦同郑亨算是旧识,郑亨在燕军中军任副将时,曾与朱高煦并肩作战。听到汉王要到宣府屯田,不免有些牙疼。这位可不是好伺候的主。不想半年不见,朱高煦竟有了这么多的变化。
是谁影响了汉王?
郑亨一边咬着饼,一边琢磨。
莫非汉王得了某位高人相助?或是天子给儿子请了几位好老师?
郑亨想不明白,脑子里似缠成了线团。
朱高煦吞下最后一块饼,腮帮子鼓起,站起身,丝毫没有亲王礼仪的拍拍屁--股,“吃饱了,继续干活!”
宣府地处冀北,比北平下雪更早。
入冬前,粮食已收了一茬,气温骤降,来不及补种耐寒作物,朱高煦同郑亨商讨过,干脆领着屯田的边军和贴户余丁开垦荒地,开深井。土地冻得挖不开,就伐木挖土修筑烟墩,余下的木料也不浪费,各种陷阱,弓箭,纷纷在工匠手中成形。粮食不够吃,直接用多出来的弓箭去猎野物,补充边军所需。
偶尔遇上鞑子游骑,即便是寻常壮丁,熟练使用弓箭,打不过也能想法脱身。伤亡不能避免却能降到最低。如此,粮食有了富余,军汉改善了伙食,壮丁们也练了的胆子。
这些武器不同于制式,不在军册之上,损失自不必上报。但杀了鞑子,战功却是实实在在的。已有数名贴户因功得了钱帛,更两名小旗升了总旗,军汉得赏者更多。
郑亨更加好奇,汉王到底是从哪里学到了这些。
朱高煦也没隐瞒,告诉郑亨,是有借鉴大宁经验,不懂之处,有朱高燧加以说明。自朱高燧去了开原,通信不便,朱高煦干脆问到了孟清和跟前。
按照朱高煦的话来说,兴宁伯赋闲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帮朋友一把。
接到朱高煦的来信,孟清和嘴角直抽,很想拍桌子大吼一声,老子才不想和你做朋友!
可惜愿望的美好只在于幻想,现实中,他只能拿起笔,对朱高煦信中的问题一一解答。
一边写,一边呲牙。
呲牙后,继续写。
很多在大宁没来得及实施的举措,都被他写了下来。一支写到手腕发酸,才猛然间发现,案上的纸竟堆成了一叠小山。
放下笔,十指交握,活动了一下,又捏了捏颈后,总算松快了些。
翻开刚刚写好的书信,无论哪页都不舍得撕。都送去,更不合适。
苦恼半晌,抬头望向房梁,他果然是天生劳碌命,这么长时间没工作,闲得发慌了吧?
叹口气,还是从一叠纸中-抽—出大半,余下的整理摘抄,放入信封。
不是他小气,委实是谨慎些好。
有些主意太过超前,在大宁实施都要考虑再三,何况是宣府。非到万不得已,他当真不想再到刑部大牢住上几天。
信并未完全封口,朱高煦给他的信也是一样。
往来送信的都是汉王嫡系,又有沈瑄派人跟随,偷看是不可能发生了。之所以如此,不过是为方便锦衣卫开展工作,得悉详情,向天子汇报。
锦衣卫的名声不太好,尤其是文臣,多闻之色变。
孟清和则认为,只要不犯到天子的忌讳,大可不必风声鹤唳。权当是国家情报部门,甭管对方多么爱岗敬业,只要用“平常心”对待,被请到诏狱喝茶的机会应该不大。
虽说隔三差五被趴房梁,发现了还要装作没看见,十分考验自身演技,但一些不好摆到台面上对上司说的事,完全可以借助锦衣卫的口递到朱棣面前。
例如他同朱高煦通信一事,藏着掖着反而更增怀疑,不如借着锦衣卫直接递到御前。
嫌疑人的辩解和情报部门探查出的真相,怎么看,都是后者更可信。
在永乐帝眼皮子地下玩神秘,藏着掖着?
但凡是个正常人,应该都不会这么干。
信送出,孟清和将余下的信纸仔细收好。即使被某个趴房梁的锦衣卫看到也没关系,到御前他也有理由,纸上的内容,一没危害社会,二没威胁天子,三没疑惑百姓,再超时代,也只是关乎经济的一些看法,压根没想对外传播,完全属于自娱自乐,落在永乐帝眼中,应该算不上问题。
至于他是怎么发现锦衣卫趴房梁?
只能说,有沈侯爷在,一切高手都是纸老虎。
整个十一月,沈瑄一直在忙,偶尔才能同孟清和见上一面,说不上几句话,又要回衙门处理公务。
孟清和小心的打听了一番,才知道原因。
原来,鞑靼和瓦剌的使臣一直被朱棣晾着,始终没有消息传回。鬼力赤和马哈木都是满心焦躁,加上兀良哈左右挑拨,鞑靼和瓦剌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重要,随时可能打起来,
一旦双方开打,明朝军队是在一旁围观还是抽冷子敲几闷棍,要视情况而定。
如果要打,集结军队,调派军粮,都要以最快速度完成。
沈瑄和袁容都忙得脚打后脑勺,北京六部同样工作量加倍。偏偏南京又送来急件,主要为询问天子何时启程返回应天。
临近新年,宫中只有皇后和世子,皇帝却不在,未免不成体统。
皇帝不在,新年之时,群臣到奉天门朝拜,对着空椅子叩首下拜?
信念之后,三月就是殿试,皇帝也不管?
再者,有星罗缅甸占城安南等国家地区的时辰朝贡,在南京呆了不少时候了,皇帝不能一支不露面吧?
原本世子也能做做样子,无奈世子一头扎进书籍的海洋,无论谁去请,坚决手不释卷,打死不出文华殿。
陈列完事实,奏疏的撰写人发出了神情的呼唤。
陛下,北边的事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汉王赵王以及定远侯等镇守于此,不会出太大的问题。此时此刻,南京更加需要您,您还是快点回来吧!
陛下,臣等无比想念您,翘首以盼您的归来!
奏疏读完,朱棣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看这行文风格,解缙无疑。
搓搓胳膊,酸归酸,奏疏中提到的几件事却不能不重视。尤其是奉天殿朝贺和三月的殿试,都不能疏忽。
看来,不南归是不成了,但草原上的火候明显还不够。临走之前,必须给草原上再点一把火,让鞑靼和瓦剌无暇找边军的麻烦。
谁最适合做这件事,朱棣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郑和。”
“奴婢在。”
“传朕口谕,召兴宁伯觐见。”
“遵旨。”
正顶风冒雪亲自给沈瑄送饭,顺便一解相思的孟十二郎尚不知道,悠闲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
印象。
朱高燧在开原和广宁动作不大,目前只处于准备阶段,与朱棣所料并无太大出入。
例外的,只有朱高煦。
他不单同郑亨处得好,同军汉们也是处得相当好。如今,宣府上下无再言汉王骄横,反倒是对他挽起裤脚,和军汉们一起下田的举动佩服不已。
虽说天子每年也要耕耤田,但那不过是个仪式,延续周礼,推着耕犁在田里走上三个来回就完成任务。
朱高煦却是实实在在的和边军一起种田,累了做到田埂上,掏出一个杂粮饼,夹几块咸菜,大口往肚里吞。偶尔改善伙食,咸菜换成半个咸鸭蛋或是鲜鸡蛋,白嫩嫩的蛋清,流油的蛋黄,咬一口,喷香。
不知是因为劳累还是腌咸蛋的手艺好,不出几日,连郑亨也来蹭饭。
朱高煦同郑亨算是旧识,郑亨在燕军中军任副将时,曾与朱高煦并肩作战。听到汉王要到宣府屯田,不免有些牙疼。这位可不是好伺候的主。不想半年不见,朱高煦竟有了这么多的变化。
是谁影响了汉王?
郑亨一边咬着饼,一边琢磨。
莫非汉王得了某位高人相助?或是天子给儿子请了几位好老师?
郑亨想不明白,脑子里似缠成了线团。
朱高煦吞下最后一块饼,腮帮子鼓起,站起身,丝毫没有亲王礼仪的拍拍屁--股,“吃饱了,继续干活!”
宣府地处冀北,比北平下雪更早。
入冬前,粮食已收了一茬,气温骤降,来不及补种耐寒作物,朱高煦同郑亨商讨过,干脆领着屯田的边军和贴户余丁开垦荒地,开深井。土地冻得挖不开,就伐木挖土修筑烟墩,余下的木料也不浪费,各种陷阱,弓箭,纷纷在工匠手中成形。粮食不够吃,直接用多出来的弓箭去猎野物,补充边军所需。
偶尔遇上鞑子游骑,即便是寻常壮丁,熟练使用弓箭,打不过也能想法脱身。伤亡不能避免却能降到最低。如此,粮食有了富余,军汉改善了伙食,壮丁们也练了的胆子。
这些武器不同于制式,不在军册之上,损失自不必上报。但杀了鞑子,战功却是实实在在的。已有数名贴户因功得了钱帛,更两名小旗升了总旗,军汉得赏者更多。
郑亨更加好奇,汉王到底是从哪里学到了这些。
朱高煦也没隐瞒,告诉郑亨,是有借鉴大宁经验,不懂之处,有朱高燧加以说明。自朱高燧去了开原,通信不便,朱高煦干脆问到了孟清和跟前。
按照朱高煦的话来说,兴宁伯赋闲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帮朋友一把。
接到朱高煦的来信,孟清和嘴角直抽,很想拍桌子大吼一声,老子才不想和你做朋友!
可惜愿望的美好只在于幻想,现实中,他只能拿起笔,对朱高煦信中的问题一一解答。
一边写,一边呲牙。
呲牙后,继续写。
很多在大宁没来得及实施的举措,都被他写了下来。一支写到手腕发酸,才猛然间发现,案上的纸竟堆成了一叠小山。
放下笔,十指交握,活动了一下,又捏了捏颈后,总算松快了些。
翻开刚刚写好的书信,无论哪页都不舍得撕。都送去,更不合适。
苦恼半晌,抬头望向房梁,他果然是天生劳碌命,这么长时间没工作,闲得发慌了吧?
叹口气,还是从一叠纸中-抽—出大半,余下的整理摘抄,放入信封。
不是他小气,委实是谨慎些好。
有些主意太过超前,在大宁实施都要考虑再三,何况是宣府。非到万不得已,他当真不想再到刑部大牢住上几天。
信并未完全封口,朱高煦给他的信也是一样。
往来送信的都是汉王嫡系,又有沈瑄派人跟随,偷看是不可能发生了。之所以如此,不过是为方便锦衣卫开展工作,得悉详情,向天子汇报。
锦衣卫的名声不太好,尤其是文臣,多闻之色变。
孟清和则认为,只要不犯到天子的忌讳,大可不必风声鹤唳。权当是国家情报部门,甭管对方多么爱岗敬业,只要用“平常心”对待,被请到诏狱喝茶的机会应该不大。
虽说隔三差五被趴房梁,发现了还要装作没看见,十分考验自身演技,但一些不好摆到台面上对上司说的事,完全可以借助锦衣卫的口递到朱棣面前。
例如他同朱高煦通信一事,藏着掖着反而更增怀疑,不如借着锦衣卫直接递到御前。
嫌疑人的辩解和情报部门探查出的真相,怎么看,都是后者更可信。
在永乐帝眼皮子地下玩神秘,藏着掖着?
但凡是个正常人,应该都不会这么干。
信送出,孟清和将余下的信纸仔细收好。即使被某个趴房梁的锦衣卫看到也没关系,到御前他也有理由,纸上的内容,一没危害社会,二没威胁天子,三没疑惑百姓,再超时代,也只是关乎经济的一些看法,压根没想对外传播,完全属于自娱自乐,落在永乐帝眼中,应该算不上问题。
至于他是怎么发现锦衣卫趴房梁?
只能说,有沈侯爷在,一切高手都是纸老虎。
整个十一月,沈瑄一直在忙,偶尔才能同孟清和见上一面,说不上几句话,又要回衙门处理公务。
孟清和小心的打听了一番,才知道原因。
原来,鞑靼和瓦剌的使臣一直被朱棣晾着,始终没有消息传回。鬼力赤和马哈木都是满心焦躁,加上兀良哈左右挑拨,鞑靼和瓦剌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重要,随时可能打起来,
一旦双方开打,明朝军队是在一旁围观还是抽冷子敲几闷棍,要视情况而定。
如果要打,集结军队,调派军粮,都要以最快速度完成。
沈瑄和袁容都忙得脚打后脑勺,北京六部同样工作量加倍。偏偏南京又送来急件,主要为询问天子何时启程返回应天。
临近新年,宫中只有皇后和世子,皇帝却不在,未免不成体统。
皇帝不在,新年之时,群臣到奉天门朝拜,对着空椅子叩首下拜?
信念之后,三月就是殿试,皇帝也不管?
再者,有星罗缅甸占城安南等国家地区的时辰朝贡,在南京呆了不少时候了,皇帝不能一支不露面吧?
原本世子也能做做样子,无奈世子一头扎进书籍的海洋,无论谁去请,坚决手不释卷,打死不出文华殿。
陈列完事实,奏疏的撰写人发出了神情的呼唤。
陛下,北边的事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汉王赵王以及定远侯等镇守于此,不会出太大的问题。此时此刻,南京更加需要您,您还是快点回来吧!
陛下,臣等无比想念您,翘首以盼您的归来!
奏疏读完,朱棣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看这行文风格,解缙无疑。
搓搓胳膊,酸归酸,奏疏中提到的几件事却不能不重视。尤其是奉天殿朝贺和三月的殿试,都不能疏忽。
看来,不南归是不成了,但草原上的火候明显还不够。临走之前,必须给草原上再点一把火,让鞑靼和瓦剌无暇找边军的麻烦。
谁最适合做这件事,朱棣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郑和。”
“奴婢在。”
“传朕口谕,召兴宁伯觐见。”
“遵旨。”
正顶风冒雪亲自给沈瑄送饭,顺便一解相思的孟十二郎尚不知道,悠闲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