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逆流伐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顺治十二年下达《禁海令》,顺治十七年下达《迁海令》,亦称《迁界令》,是《禁海令》的扩大和补充,更为严厉残酷。
沿海地区的绝大多数百姓,维持生活的主要方式不是耕种土地,就是下海打鱼。自迁界以来,民田废弃无数,沿海房屋化为废墟,出海捕鱼的工具悉数焚毁。老弱妇幼,因冻饿而死,曝尸于荒野者数不胜数,以至于老幼者填于沟壑,荒野中白骨累累。四处逃荒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其状惨然。
由于郑成功的军队的主要据点在福建,对清政府威胁最大,因而迁界令在福建以及与福建相邻的广东、浙江三省执行得最为严格。朝廷命令一下,不过三日,官兵即如狼似虎地前来驱赶,不少百姓来不及收拾任何财产,就被强行驱赶离家,那些督迁的官兵还乘机肆行掠夺。所迁之民,全都失去生计,颠沛流离,号泣之声凄厉,背夫弃子、失父离妻的人间悲剧随处可见。
从封锁的严厉程度来看,清政府不考虑这会给沿海经济造成什么样的消极影响,阶级本性也决定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做好善后安置工作、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措施,其后果是百姓流离失所,大失民心。
“……先是,人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粟一儿,百钱一女。豪民大贾致有不损锱铢、不烦粒米而得人全室以归者。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辗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
“……海滨迁民,初时带有银米及锱重,变卖尚可支持。日久囊空,既苦糊口无资,又苦栖身无处。流离困迫……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展转待毙,惨不忍言……”
随着冒死逃至明统区的沿海百姓的哭诉,南明政府开动了宣传机器,已经遍布各乡镇村的告示板,通过义务宣传员,通过政府组织的沿海百姓诉苦团的巡回,将清廷的罪恶行为传播于民间各处。
这既是声讨控诉,又是宣传鼓动。知道清统区民众的苦。才会珍惜明统区的宽松和安定。
“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火焚二个月,惨不可言。”
“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道旁木栅,牛马不许出入。每处悬一牌,曰:敢出界者斩!越界数步,即行枭首。”
一位头发花白的同秀才这几天每到宣讲时间都站在村中告示牌前,向着村民们讲述着清廷沿海迁界的罪恶,每次都泪流满面,“百姓何辜。受此荼毒?如此暴行,尚称保全民生,真是不知何之为耻?”
“爹,您喝口水。”儿子心疼老爹,瞅了个空儿。赶忙递上茶水,却被老头儿一把推开。
老头儿连连顿足捶胸,痛心疾首地叫道:“百万亿众生灵啊,亦是我华夏子民,委而弃之,谁之罪也?今殿下决志东征,既为万亿子民,亦为我、你、大家。若不驱除鞑虏,光复皇明,哪能得长久安乐?殿下是借粮、借饷啊,又不象鞑虏暴掠强夺。大家能吃饱饭了,也暂无流离颠沛之战争苦楚,便当相助我军,整甲而东,救沿海之残民,灭暴虐之虏丑,得子孙万世之安、之福……”
在明统区的各个地方,类似的情景在不断重现,类似的话语在不断灌输。明统区的软实力在这次动员中得到了展现,这得益于政府一年多来的建设。将延恩箱、招谏箱、登闻鼓由安南推广至全部统治区,朱永兴还下了一个谕令,便是在各村各镇设置告示牌,将颁布的政令、敌我的动向、最近的战事等消息广而告之。
虽然百姓识字的少,虽然政府的财力还不足以推行后世的免费教育,但不妨碍朱永兴采取一种变通的办法。以村为单位,由村民公推识文断字的先生,既是向村民讲解告示的义务宣讲员,又是免费教孩子读书识字的村办教师。不仅官府给予补贴或免除赋税的待遇,每位先生还可视贡献被赐予同秀才、同举人的功名和头巾,以及朱永兴题写的匾额“教书育人,功德无量”。
在那个时代,科举是唯一获取功名的途径,但寒窗苦读又有... -->>
顺治十二年下达《禁海令》,顺治十七年下达《迁海令》,亦称《迁界令》,是《禁海令》的扩大和补充,更为严厉残酷。
沿海地区的绝大多数百姓,维持生活的主要方式不是耕种土地,就是下海打鱼。自迁界以来,民田废弃无数,沿海房屋化为废墟,出海捕鱼的工具悉数焚毁。老弱妇幼,因冻饿而死,曝尸于荒野者数不胜数,以至于老幼者填于沟壑,荒野中白骨累累。四处逃荒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其状惨然。
由于郑成功的军队的主要据点在福建,对清政府威胁最大,因而迁界令在福建以及与福建相邻的广东、浙江三省执行得最为严格。朝廷命令一下,不过三日,官兵即如狼似虎地前来驱赶,不少百姓来不及收拾任何财产,就被强行驱赶离家,那些督迁的官兵还乘机肆行掠夺。所迁之民,全都失去生计,颠沛流离,号泣之声凄厉,背夫弃子、失父离妻的人间悲剧随处可见。
从封锁的严厉程度来看,清政府不考虑这会给沿海经济造成什么样的消极影响,阶级本性也决定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做好善后安置工作、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措施,其后果是百姓流离失所,大失民心。
“……先是,人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粟一儿,百钱一女。豪民大贾致有不损锱铢、不烦粒米而得人全室以归者。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辗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
“……海滨迁民,初时带有银米及锱重,变卖尚可支持。日久囊空,既苦糊口无资,又苦栖身无处。流离困迫……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展转待毙,惨不忍言……”
随着冒死逃至明统区的沿海百姓的哭诉,南明政府开动了宣传机器,已经遍布各乡镇村的告示板,通过义务宣传员,通过政府组织的沿海百姓诉苦团的巡回,将清廷的罪恶行为传播于民间各处。
这既是声讨控诉,又是宣传鼓动。知道清统区民众的苦。才会珍惜明统区的宽松和安定。
“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火焚二个月,惨不可言。”
“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道旁木栅,牛马不许出入。每处悬一牌,曰:敢出界者斩!越界数步,即行枭首。”
一位头发花白的同秀才这几天每到宣讲时间都站在村中告示牌前,向着村民们讲述着清廷沿海迁界的罪恶,每次都泪流满面,“百姓何辜。受此荼毒?如此暴行,尚称保全民生,真是不知何之为耻?”
“爹,您喝口水。”儿子心疼老爹,瞅了个空儿。赶忙递上茶水,却被老头儿一把推开。
老头儿连连顿足捶胸,痛心疾首地叫道:“百万亿众生灵啊,亦是我华夏子民,委而弃之,谁之罪也?今殿下决志东征,既为万亿子民,亦为我、你、大家。若不驱除鞑虏,光复皇明,哪能得长久安乐?殿下是借粮、借饷啊,又不象鞑虏暴掠强夺。大家能吃饱饭了,也暂无流离颠沛之战争苦楚,便当相助我军,整甲而东,救沿海之残民,灭暴虐之虏丑,得子孙万世之安、之福……”
在明统区的各个地方,类似的情景在不断重现,类似的话语在不断灌输。明统区的软实力在这次动员中得到了展现,这得益于政府一年多来的建设。将延恩箱、招谏箱、登闻鼓由安南推广至全部统治区,朱永兴还下了一个谕令,便是在各村各镇设置告示牌,将颁布的政令、敌我的动向、最近的战事等消息广而告之。
虽然百姓识字的少,虽然政府的财力还不足以推行后世的免费教育,但不妨碍朱永兴采取一种变通的办法。以村为单位,由村民公推识文断字的先生,既是向村民讲解告示的义务宣讲员,又是免费教孩子读书识字的村办教师。不仅官府给予补贴或免除赋税的待遇,每位先生还可视贡献被赐予同秀才、同举人的功名和头巾,以及朱永兴题写的匾额“教书育人,功德无量”。
在那个时代,科举是唯一获取功名的途径,但寒窗苦读又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