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逆流伐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然要比现在就直下元江,与兵锋正锐的清军展开厮杀,要明智,也要阴险许多。
那么,攻打元江城的清军弱点在哪呢?哪里才是合适的突击目标呢?朱永兴在元江宣慰,巡视城防地形的时候,还只是个比较模糊的想法。而到了攻打龙尾关时,当看到以洱海为屏障的防卫布置后。他的想法便清晰起来。
当初由元江溯流而上所用的船只和水手仍在西舍路等候接应,并得到了景东土府陶斗的看管和照顾。现在,朱永兴想的并不只是利用这些船只运兵,前去增援元江城,而是要以船为利器,重击在清军的要害之上。
船少没有关系,清军根本没有水师,构不成太大的威胁;船小也无大碍,可以把多只船用木板钉在一起。除此之外,朱永兴还向蒙化府和景东府征集了一些船只,并制造了一些竹木排,算是凑足了数量。
同时,朱永兴命令士兵多做飱饭,以储备十五天使用为限。这一路上,他又拿出金银,沿途搜购粮食、腊肉、鱼干、食盐等物资,再加上土府的支援报馈,便可为连续行军打仗做好后勤方面的准备。
停军休整,并不是全军皆是如此。五日后,朱永兴便派出了先头部队,由陈盛率领五千人马,沿元江走陆路南下,慢慢向东南进发。
而此时,围绕元江城的战斗进入了第三天,敌我双方厮杀不断,胜负难分。
……………
伏击王屏藩所率的绕袭清军一部后,义军在大竹箐、老武山又阻击了吴三桂两天,便趁夜后撤,由浮桥过江,进入到元江城中。
随后,经过一番重新整顿后,元江城中留下两万五千人防守,其余义军则分成两部。一部两千人向西进入孟弄,准备接应朱永兴所率的援军;一部四千人向东进发,准备与元阳马宝率领的人马会合,并接受马宝统辖。
元江城中居民已经尽数迁离疏散,可以保证城内的存粮能够坚持很长时间。这些日子以来,义军除了继续巩固城防、屯积各种物资外,还得到沙坝兵工厂的源源供应。天威炮、轰天炮、各种弹药,不断由溯江而上的船只运来,存放进城内仓库。
防御设施的不断完善,物资的日益充足,再加上歼灭吴国贵、伏击王屏藩、阻击清军的胜利鼓舞,以及实战锻炼,那嵩及小参谋部对坚守住元江城的信心也越来越大。
序幕和铺垫已经结束,当清军出现在元江对岸,敌我双方围绕着江上的两座浮桥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标志着元江战役的大戏正式上演了。
浮桥是故意留下的。看似给清军提供了方便,但却能大量地杀伤敌人。冲过浮桥的清军面对的是一道半月形的阻击阵地,将遭到三面的火力打击。而清军登岸之后的纵深却只有数百米,只能背靠江水,在狭小的地域内以有限的兵力尝试突破。
吴三桂不是没看出对面阵地的易守难攻,但要攻打元江城。就肯定要过江,搭桥就是必然要做的工作,而这两座现成的浮桥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况且打仗哪有轻轻松松的事情,遇难就避可不是他的性格。
于是,组建不久的“忠勇营”被派了上来,在江岸桥南与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吴三桂的扩军计划中。将把投诚的明军降卒编为两大营,分别为“忠勇营”、“义勇营”。在这两大营中,各分设中、前、后、左、右五营,共计十营,每营设马步额兵一千两百名。这样编制以后。“忠勇”与“义勇”每大营马步兵便有六千名,两大营官兵便为一万两千人。
由于朱永兴并没有给吴三桂时间来坐稳屁股、扩充实力,“忠勇营”虽然建立起来了,“义勇营”则只有两营之兵。
而吴三桂对由降兵降将组成的“忠勇营”、“义勇营”还不是特别的信任,一直让这两大营官兵跟随大队,没敢让他们单独行动。现在,应该是考验这两大营官兵忠诚的时候了,更能减少吴三桂嫡系人马的伤亡。
这就是降兵降将的悲哀和无奈,对此,吴三桂应该深有体会。降清之后。他何尝不是拼命卖力,用心征战,对敌狠辣无情,以此向清廷证明他的忠心。
要取得信任,要成为吴三桂的嫡系,要成为吴三桂的心腹,便要有当炮灰的觉悟,有牺牲的决心,有向往日袍泽挥刀砍杀的绝决无情。
“忠勇营”所属的五营主将分别是原南明歧山侯王会、杨武伯寥鱼、原白文选部将刘之复、塔新策,以及在永历入缅时纵兵抢掠的孙崇雅。投降之后。换了旗号,这些人摇身一变,又替新主子卖起命来。只是,这效忠的代价是鲜血和生命,是在火枪攒射下的伤亡累累。
壕沟前布着竹签,壕沟内立着竹枪,并引入了江水,壕沟后约五六十米又是三道相距不过十米、呈阶梯状由低到高的胸墙战壕,每道胸墙战壕内的守军按照一名射击兵、一名盾牌手、一名装弹手的比例配置人员。
战术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变化,一名射击兵,五名装弹手,这样的配置虽然能使射速大大提高,但战壕就必须要加宽,或者把射击兵的间距拉大。这样做的缺点或者是火力密度减小,或者是抛射而来的弓箭给加宽的战壕内的士兵带来大的伤害。
而现在这种多道阶梯状战壕的战术,则有效避免了上面所说的缺点。战壕不必挖得过宽,火力密度又可以得到保证,三道战壕内的火枪轮射,可以提供持续的火力,盾牌手又可以提供保护,算是相当合理,且有效率的配置。
当然,这种依靠胸墙战壕的防守战术,还有多种的兵员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效果优劣,而进行灵活变化。
沿着浮桥冲到岸上的清兵和辅兵首先试着清障填壕,但在壕沟前几十米便遭到了火枪的凶猛攒击。盾牌无法阻挡激射的铅弹,弓箭压制也收效不大,而且弓箭手很快便骨软筋疲。向南,向东,向西,三面的尝试都以累累伤亡而告终。尽管忠勇营的各营主将都亲自押阵,十分卖力,却依然无法取得进展。
吴三桂鸣金收兵,虽然有把“忠勇营”当成炮灰的心思,但白白的死伤依然不是他所愿意的。炮灰也要好好使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嘛!而且,吴三桂发现这种攻击方式无济于事,必须要进行改变。
首先,清军携带的红夷大炮无法隔江轰击,通过浮桥运过去也很困难;其次,通过浮桥运兵有限,而且对岸的空间狭小,无法展开兵力;最后一点便是盔甲和盾牌的防护不足,而这一点是可以加以解决的。
清军退过江去,暂时放弃了通过浮桥,在对岸形成突破,占据稳固桥头堡的计划。但这只是暂时的,大量辅兵被派去砍伐树木,打造器械,填装土袋,下一次的进攻无疑将会更加凶猛。
”云梯,盾车……攻击器械不外如是。”陈国公吴子圣举着望远镜,望着对岸清军的动静,眼见其修筑营盘、立起望台,不禁微微领首,说道:”倒也严整有序,吴逆屡经战阵,部下也多晓勇之将,此战却是要小心谨慎了。””可惜我军的火炮太少。”许名臣有些遗憾地摇了摇头,对付盾车的有效武器是直射火炮,一颖实心炮弹打中了,便足以毁掉一辆盾车,并且飞溅的木刺还能对盾车后的敌人造成伤害。
然要比现在就直下元江,与兵锋正锐的清军展开厮杀,要明智,也要阴险许多。
那么,攻打元江城的清军弱点在哪呢?哪里才是合适的突击目标呢?朱永兴在元江宣慰,巡视城防地形的时候,还只是个比较模糊的想法。而到了攻打龙尾关时,当看到以洱海为屏障的防卫布置后。他的想法便清晰起来。
当初由元江溯流而上所用的船只和水手仍在西舍路等候接应,并得到了景东土府陶斗的看管和照顾。现在,朱永兴想的并不只是利用这些船只运兵,前去增援元江城,而是要以船为利器,重击在清军的要害之上。
船少没有关系,清军根本没有水师,构不成太大的威胁;船小也无大碍,可以把多只船用木板钉在一起。除此之外,朱永兴还向蒙化府和景东府征集了一些船只,并制造了一些竹木排,算是凑足了数量。
同时,朱永兴命令士兵多做飱饭,以储备十五天使用为限。这一路上,他又拿出金银,沿途搜购粮食、腊肉、鱼干、食盐等物资,再加上土府的支援报馈,便可为连续行军打仗做好后勤方面的准备。
停军休整,并不是全军皆是如此。五日后,朱永兴便派出了先头部队,由陈盛率领五千人马,沿元江走陆路南下,慢慢向东南进发。
而此时,围绕元江城的战斗进入了第三天,敌我双方厮杀不断,胜负难分。
……………
伏击王屏藩所率的绕袭清军一部后,义军在大竹箐、老武山又阻击了吴三桂两天,便趁夜后撤,由浮桥过江,进入到元江城中。
随后,经过一番重新整顿后,元江城中留下两万五千人防守,其余义军则分成两部。一部两千人向西进入孟弄,准备接应朱永兴所率的援军;一部四千人向东进发,准备与元阳马宝率领的人马会合,并接受马宝统辖。
元江城中居民已经尽数迁离疏散,可以保证城内的存粮能够坚持很长时间。这些日子以来,义军除了继续巩固城防、屯积各种物资外,还得到沙坝兵工厂的源源供应。天威炮、轰天炮、各种弹药,不断由溯江而上的船只运来,存放进城内仓库。
防御设施的不断完善,物资的日益充足,再加上歼灭吴国贵、伏击王屏藩、阻击清军的胜利鼓舞,以及实战锻炼,那嵩及小参谋部对坚守住元江城的信心也越来越大。
序幕和铺垫已经结束,当清军出现在元江对岸,敌我双方围绕着江上的两座浮桥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标志着元江战役的大戏正式上演了。
浮桥是故意留下的。看似给清军提供了方便,但却能大量地杀伤敌人。冲过浮桥的清军面对的是一道半月形的阻击阵地,将遭到三面的火力打击。而清军登岸之后的纵深却只有数百米,只能背靠江水,在狭小的地域内以有限的兵力尝试突破。
吴三桂不是没看出对面阵地的易守难攻,但要攻打元江城。就肯定要过江,搭桥就是必然要做的工作,而这两座现成的浮桥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况且打仗哪有轻轻松松的事情,遇难就避可不是他的性格。
于是,组建不久的“忠勇营”被派了上来,在江岸桥南与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吴三桂的扩军计划中。将把投诚的明军降卒编为两大营,分别为“忠勇营”、“义勇营”。在这两大营中,各分设中、前、后、左、右五营,共计十营,每营设马步额兵一千两百名。这样编制以后。“忠勇”与“义勇”每大营马步兵便有六千名,两大营官兵便为一万两千人。
由于朱永兴并没有给吴三桂时间来坐稳屁股、扩充实力,“忠勇营”虽然建立起来了,“义勇营”则只有两营之兵。
而吴三桂对由降兵降将组成的“忠勇营”、“义勇营”还不是特别的信任,一直让这两大营官兵跟随大队,没敢让他们单独行动。现在,应该是考验这两大营官兵忠诚的时候了,更能减少吴三桂嫡系人马的伤亡。
这就是降兵降将的悲哀和无奈,对此,吴三桂应该深有体会。降清之后。他何尝不是拼命卖力,用心征战,对敌狠辣无情,以此向清廷证明他的忠心。
要取得信任,要成为吴三桂的嫡系,要成为吴三桂的心腹,便要有当炮灰的觉悟,有牺牲的决心,有向往日袍泽挥刀砍杀的绝决无情。
“忠勇营”所属的五营主将分别是原南明歧山侯王会、杨武伯寥鱼、原白文选部将刘之复、塔新策,以及在永历入缅时纵兵抢掠的孙崇雅。投降之后。换了旗号,这些人摇身一变,又替新主子卖起命来。只是,这效忠的代价是鲜血和生命,是在火枪攒射下的伤亡累累。
壕沟前布着竹签,壕沟内立着竹枪,并引入了江水,壕沟后约五六十米又是三道相距不过十米、呈阶梯状由低到高的胸墙战壕,每道胸墙战壕内的守军按照一名射击兵、一名盾牌手、一名装弹手的比例配置人员。
战术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变化,一名射击兵,五名装弹手,这样的配置虽然能使射速大大提高,但战壕就必须要加宽,或者把射击兵的间距拉大。这样做的缺点或者是火力密度减小,或者是抛射而来的弓箭给加宽的战壕内的士兵带来大的伤害。
而现在这种多道阶梯状战壕的战术,则有效避免了上面所说的缺点。战壕不必挖得过宽,火力密度又可以得到保证,三道战壕内的火枪轮射,可以提供持续的火力,盾牌手又可以提供保护,算是相当合理,且有效率的配置。
当然,这种依靠胸墙战壕的防守战术,还有多种的兵员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效果优劣,而进行灵活变化。
沿着浮桥冲到岸上的清兵和辅兵首先试着清障填壕,但在壕沟前几十米便遭到了火枪的凶猛攒击。盾牌无法阻挡激射的铅弹,弓箭压制也收效不大,而且弓箭手很快便骨软筋疲。向南,向东,向西,三面的尝试都以累累伤亡而告终。尽管忠勇营的各营主将都亲自押阵,十分卖力,却依然无法取得进展。
吴三桂鸣金收兵,虽然有把“忠勇营”当成炮灰的心思,但白白的死伤依然不是他所愿意的。炮灰也要好好使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嘛!而且,吴三桂发现这种攻击方式无济于事,必须要进行改变。
首先,清军携带的红夷大炮无法隔江轰击,通过浮桥运过去也很困难;其次,通过浮桥运兵有限,而且对岸的空间狭小,无法展开兵力;最后一点便是盔甲和盾牌的防护不足,而这一点是可以加以解决的。
清军退过江去,暂时放弃了通过浮桥,在对岸形成突破,占据稳固桥头堡的计划。但这只是暂时的,大量辅兵被派去砍伐树木,打造器械,填装土袋,下一次的进攻无疑将会更加凶猛。
”云梯,盾车……攻击器械不外如是。”陈国公吴子圣举着望远镜,望着对岸清军的动静,眼见其修筑营盘、立起望台,不禁微微领首,说道:”倒也严整有序,吴逆屡经战阵,部下也多晓勇之将,此战却是要小心谨慎了。””可惜我军的火炮太少。”许名臣有些遗憾地摇了摇头,对付盾车的有效武器是直射火炮,一颖实心炮弹打中了,便足以毁掉一辆盾车,并且飞溅的木刺还能对盾车后的敌人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