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岁暮不相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01
七月七日,阵雨转晴。社里通知所有记者、编辑届时参加年会时,郁冬已经踏上了去暮城的大巴。
她衣饰简单,临走前修短了头发,刚好能扎起。
身上背的行李,还没手里提着的礼物重。
暮城地处四川腹地,与云南相连,气候温润。先前因《变形计》农村主人公的淳朴而小火了一把。
但入村的路途遥远、艰险,需得结伴而行。
故而有不少好心人捐资,但鲜有人去到过。
傍晚时分,天色迷蒙,大巴停在暮城长途汽车站。
下车后旅客三两分散,有扛着被褥、手提麻袋的务工者,轻车熟路的继续换车,神色淡然。
也有摊开地图,步伐迟疑的在途旅人。
郁冬下车,给这几天一直跟她接洽的村长打了个电话,“李叔,我到汽车站了,我现在该怎么走啊?”
李叔站在裁缝店前,举着村里唯一的电话,听不大清楚,嚷嚷道:“我派人接你去了!”
郁冬张望,确定没人后,说:“我没看到呢。”
“啊?孩子你说哈子?喂——”
“……”没声了,郁冬只好无奈的挂了电话。
幸好她要去的暮城杜若村,只有一条路能到。
等了好半天不见人,郁冬只好打开手机导航,沿着闪烁的红点迅速移动,连手机上的手电也不得不打开。
约莫是白天下过雨,城里的地面印得不明显。
但乡间小路格外泥泞,没沾在脚边的湿泥,缓缓沉了下去,泛着光的积水面倒是很清澈。
手机电耗得快,眼见徒步时间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四十分钟时,手机黑屏了。
顷刻间,黑暗袭来,明明只是蒙住了眼,可郁冬觉得,她的四肢,随着感官的迷失,一起失去了知觉。
她不敢往前,亦不能后退。地上有泥,不能席地而坐,更无法在耳畔只有风声的山林间里,睡上一大觉。
郁冬轻笑,原来古人的浪漫,不是说学就能学得来的。
到今年冬至,郁冬就已经大学毕业整整三年了。
两年的前线磨练,早已把这个初入社会的新闻系学生,锻造成如今可以单打独斗、相机不离身的新闻人。
但好在她初心不改,原本选择新闻专业时的满心好奇,也在风雨中化成这两年朴素、坚实的每一步泥泞。
郁冬始终相信——
做新闻的人凭的是纯粹的良心,别人怎么说,她听不懂,听懂了也无法附和苟同,只愿拿起不离身的相机,用自己看待世界的温存视角,定格不死不灭的瞬间。
三年的前线生活让郁冬早已经习惯了山区的艰苦,她习惯走一步看一步,迷路了便当自己是背包客,被困了也俨然一副寄居天地之间的淡然神态。
所以社里老前辈们常说,郁冬这丫头是天生的好苗子。
大概是新闻人特有的敏感极易被孤独激发,郁冬拿出相机往前迈步,被不远处的一颗卧躺岩边的老树吸引。
“唔——真冷。”郁冬手心捂着镜头,担心跟她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一露面就被寒冬冽破口。“原来是棵活了上百年的古荔枝树,名唤女贞……”
女贞,倒像是这样封闭山涡里的叫法。郁冬伸手缘着树干的粗皮摸了一圈,踢到东西才拿手机一照,松了口气:“原来是红蜡烛。”
七七八八的残烛围成小圈,烛火灼烧的蜡油淌在树边围砌的石阶上,虽然早被山风吹干,残留的姿态却很是精致,恰好违背了她被挂了百年的名头。
女贞。
深红的一小块枕在干涸地黄土地上,更像处子的血。
郁冬莞尔,在寂静的丛山之中自找乐趣,她念叨树牌上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齿颊留香之际,她又说:“啧,人人都爱念这句。”
可她却独爱卢祖皋的《菩萨蛮》。
和独爱为她一人读诗的少年。
陆自喃。
那一年郁冬刚上大学,南方烟雨里酿出来的她,就连口味也是着实的南方胃,喜甜喜淡,就是学校有时令水果卖,她也要绕远路去后门买婆婆手里的水果篮子。
绕路买水果,导致郁冬每周五晚的德语课都会迟到。次数多了,她也就成了第一个被老师和全班同学记住的同学,堂堂课老师必点她的名。
陆自喃也是那时候开始悄悄注意到了郁冬,他原是替室友答道来的,点完名就可以从后门溜去图书馆自习,所以每次特意早到坐在最后一排靠门的位置。
这下倒好,得天独厚的位置让陆自喃每周都能看到郁冬在窗外可怜兮兮求他开门的模样,他心里一动。
就这陪她上了整整一年的德语课,开了整整一年的后门,还习惯在后排替她多留一个座位,多买一份晚餐。
学期结束,老师找遍点名册盛赞陆自喃……的室友。
不仅给他的考试卷毫不吝啬的打了满分,还直白地指着他身边正在吃荔枝的郁冬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教室,同一个梦想,为什么人家陆自喃就能学得好?”
郁冬窘得想把头埋进课桌底下,等老师话头挪到别的同学身上,她才敢微微侧头睥了陆自喃一眼,皮笑肉不笑地咕哝:“你怎么不帮我考试呢,我差点挂了。”
陆自喃笑笑,抬手摸乱她的齐肩短发,温言道:“不怪你,怪我平时帮你把作业、笔记都写了。”
“哼,净讽刺我。”郁冬趴... -->>
01
七月七日,阵雨转晴。社里通知所有记者、编辑届时参加年会时,郁冬已经踏上了去暮城的大巴。
她衣饰简单,临走前修短了头发,刚好能扎起。
身上背的行李,还没手里提着的礼物重。
暮城地处四川腹地,与云南相连,气候温润。先前因《变形计》农村主人公的淳朴而小火了一把。
但入村的路途遥远、艰险,需得结伴而行。
故而有不少好心人捐资,但鲜有人去到过。
傍晚时分,天色迷蒙,大巴停在暮城长途汽车站。
下车后旅客三两分散,有扛着被褥、手提麻袋的务工者,轻车熟路的继续换车,神色淡然。
也有摊开地图,步伐迟疑的在途旅人。
郁冬下车,给这几天一直跟她接洽的村长打了个电话,“李叔,我到汽车站了,我现在该怎么走啊?”
李叔站在裁缝店前,举着村里唯一的电话,听不大清楚,嚷嚷道:“我派人接你去了!”
郁冬张望,确定没人后,说:“我没看到呢。”
“啊?孩子你说哈子?喂——”
“……”没声了,郁冬只好无奈的挂了电话。
幸好她要去的暮城杜若村,只有一条路能到。
等了好半天不见人,郁冬只好打开手机导航,沿着闪烁的红点迅速移动,连手机上的手电也不得不打开。
约莫是白天下过雨,城里的地面印得不明显。
但乡间小路格外泥泞,没沾在脚边的湿泥,缓缓沉了下去,泛着光的积水面倒是很清澈。
手机电耗得快,眼见徒步时间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四十分钟时,手机黑屏了。
顷刻间,黑暗袭来,明明只是蒙住了眼,可郁冬觉得,她的四肢,随着感官的迷失,一起失去了知觉。
她不敢往前,亦不能后退。地上有泥,不能席地而坐,更无法在耳畔只有风声的山林间里,睡上一大觉。
郁冬轻笑,原来古人的浪漫,不是说学就能学得来的。
到今年冬至,郁冬就已经大学毕业整整三年了。
两年的前线磨练,早已把这个初入社会的新闻系学生,锻造成如今可以单打独斗、相机不离身的新闻人。
但好在她初心不改,原本选择新闻专业时的满心好奇,也在风雨中化成这两年朴素、坚实的每一步泥泞。
郁冬始终相信——
做新闻的人凭的是纯粹的良心,别人怎么说,她听不懂,听懂了也无法附和苟同,只愿拿起不离身的相机,用自己看待世界的温存视角,定格不死不灭的瞬间。
三年的前线生活让郁冬早已经习惯了山区的艰苦,她习惯走一步看一步,迷路了便当自己是背包客,被困了也俨然一副寄居天地之间的淡然神态。
所以社里老前辈们常说,郁冬这丫头是天生的好苗子。
大概是新闻人特有的敏感极易被孤独激发,郁冬拿出相机往前迈步,被不远处的一颗卧躺岩边的老树吸引。
“唔——真冷。”郁冬手心捂着镜头,担心跟她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一露面就被寒冬冽破口。“原来是棵活了上百年的古荔枝树,名唤女贞……”
女贞,倒像是这样封闭山涡里的叫法。郁冬伸手缘着树干的粗皮摸了一圈,踢到东西才拿手机一照,松了口气:“原来是红蜡烛。”
七七八八的残烛围成小圈,烛火灼烧的蜡油淌在树边围砌的石阶上,虽然早被山风吹干,残留的姿态却很是精致,恰好违背了她被挂了百年的名头。
女贞。
深红的一小块枕在干涸地黄土地上,更像处子的血。
郁冬莞尔,在寂静的丛山之中自找乐趣,她念叨树牌上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齿颊留香之际,她又说:“啧,人人都爱念这句。”
可她却独爱卢祖皋的《菩萨蛮》。
和独爱为她一人读诗的少年。
陆自喃。
那一年郁冬刚上大学,南方烟雨里酿出来的她,就连口味也是着实的南方胃,喜甜喜淡,就是学校有时令水果卖,她也要绕远路去后门买婆婆手里的水果篮子。
绕路买水果,导致郁冬每周五晚的德语课都会迟到。次数多了,她也就成了第一个被老师和全班同学记住的同学,堂堂课老师必点她的名。
陆自喃也是那时候开始悄悄注意到了郁冬,他原是替室友答道来的,点完名就可以从后门溜去图书馆自习,所以每次特意早到坐在最后一排靠门的位置。
这下倒好,得天独厚的位置让陆自喃每周都能看到郁冬在窗外可怜兮兮求他开门的模样,他心里一动。
就这陪她上了整整一年的德语课,开了整整一年的后门,还习惯在后排替她多留一个座位,多买一份晚餐。
学期结束,老师找遍点名册盛赞陆自喃……的室友。
不仅给他的考试卷毫不吝啬的打了满分,还直白地指着他身边正在吃荔枝的郁冬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教室,同一个梦想,为什么人家陆自喃就能学得好?”
郁冬窘得想把头埋进课桌底下,等老师话头挪到别的同学身上,她才敢微微侧头睥了陆自喃一眼,皮笑肉不笑地咕哝:“你怎么不帮我考试呢,我差点挂了。”
陆自喃笑笑,抬手摸乱她的齐肩短发,温言道:“不怪你,怪我平时帮你把作业、笔记都写了。”
“哼,净讽刺我。”郁冬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