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深远,非器量短浅者所能衡量。从礼法来看,则绝对是位孝子!”
温峤这番话博得朝野一片喝彩。
王敦不敢犯众怒,没再坚持。这是温峤第二次救司马绍,不夸张地说,他也挽救了东晋社稷。
新希望
王敦在石头城住了一个来月,见局势基本稳定下来,遂班师返回武昌。
对于王敦来说,废司马绍之事只是暂时搁置,他仍在等待恰当的时机,可人算不如天算,老天不给他机会。没多久,司马睿因忧愤交加得了病,眼看就要咽气了。
此时,司马绍依然是皇太子,王敦还没来得及换人。
在建邺皇宫的一间寝宫里,司马睿默默望着在旁侍候的司马绍,他想到要给儿子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心下无比忧虑,哀叹道:“我快不行了,你今后可怎么办呢?”
“除掉王敦,为父皇报仇雪恨!”
司马睿听到这话,不禁有些意外。这是安慰吗?他盯着儿子看了半天,从儿子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坚毅和刚强:“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战胜王敦?”
“单凭儿臣自己肯定不行,但儿臣会用人!”
司马睿想起那几位制约王敦的藩镇重臣——司马承、戴渊、刘隗……如今死的死,逃的逃:“你想用谁?”
“温峤、庾亮。他们跟儿臣交情深厚,且都是心系皇室的栋梁。”温峤两度救过司马绍。庾亮属颍川庾氏,他的妹妹庾文君是司马绍的妃子。
“话是没错,不过……”司马睿顿住了。他记得昔日自己也曾那么信任王导和王敦,可如今……他没想好该不该提醒司马绍这一点。
司马绍仿佛看穿了父亲的心思。没等司马睿把话说完,他接着说道:“儿臣明白,那些世家豪门,个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表面上都跟琅邪王氏关系好,但各个家族又彼此制衡。儿臣完全能加以利用。”
司马睿微微一怔,他没想到年仅二十四岁的儿子竟能说出这番话,而这道理,他只恨自己明白得太晚了。
“说得好!”几个月来,司马睿饱受战败的屈辱,此刻,他几乎被儿子带动着重新恢复了斗志,“你记着,你要想战胜王敦,还得争取江东人的支持,要争取江东人的支持,就必须要争取到纪瞻。这人是关键。另外,我还给你留下了一个棋子。”
“郗鉴?”
“对,就是他,那个流民帅。当初纪瞻向我力荐此人,可我没下定决心,直到临开战才召他入京勤王,但为时已晚。如今朝廷兵力薄弱,以后你得依靠流民军的力量才行,郗鉴正好能帮你打通这条线,他在江北很有影响力。那些流民帅不听朝廷的,却都听他的。”
司马绍认真地点了点头。
“还有件事,我打算召王导托孤辅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分化王氏兄弟。”
“对!”司马睿为儿子的悟性感到欣慰,“王导名义上辅政,但大事你得自己拿主意。你记住,无论王敦还是王导,他们的目的都是为琅邪王氏能强大,不过,王导和王敦不一样,只要你不侵害他们王家的根本,王导就可以被你所用。”
“儿臣明白。”
司马睿注视着儿子坚毅的眼神,不禁想起多年前一件往事。
“你记不记得前些年皇宫西苑那座积满淤泥的废弃池塘?当时你一门心思想把池塘修好,我没答应。本以为你会就此作罢,没想你半夜带人去挖泥,只用了一个晚上就修完了。我还奇怪你哪来那么多人手?后来才知道,你用自己的俸禄养了好多宾客……”
司马绍微微低垂下头。
“我没有责怪你的意思。我觉得你做得对,做得好!往后,就算有天大的障碍,只要你自己心里有主意,就放手去干吧!”
言罢,司马睿张开双臂紧紧搂住了儿子。老天有眼,让我这么快就死了,快得让王敦来不及废掉司马绍。想到这个,司马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宽慰的笑容。
公元323年1月3日,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就这样满怀着屈辱和希望驾崩了,他卒年四十七岁,谥号“元皇帝”。前文讲过,凡有大功大德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中兴皇帝,他们死后不只会被授予谥号,更会被授予庙号。按道理,司马睿作为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绝对有这个资格。
正当群臣商议司马睿庙号的时候,王敦派来使者传达口谕:“如今世道衰败,庙号这事就先缓缓再说吧。”显然,王敦憎恨司马睿,甚至,他认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后辈迟早会取代司马氏,所以,他不愿意给司马睿过高的尊崇。
荀崧大义凛然道:“礼法规定,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是中兴国君,不能不授庙号!臣等依据前朝旧典,决定赠元皇帝庙号为中宗。”旋即,他不等使者回禀王敦,直接就把这事给敲定了。王敦很窝火,但顾忌荀崧的名声,只好听之任之。
司马绍继位,成为东晋第二届皇帝。他没有一丝兴奋,只觉泰山压顶,眼下,王敦驻军武昌,正虎视眈眈盯着自己,而朝廷里更遍布着王敦无数眼线。他明白,在这个危急关头,唯有谨慎应对才有活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江州武昌城中,王敦府邸又传出一阵慷慨激昂的歌声。王敦像往常一样在敲打着瓷壶,口中喃喃唱起曹操那首《龟虽寿》。可在场宾客发现,王敦敲击的力度似不如以往那么有力,而他的唱词也多了几分悲凉。
近来,王敦明显感到体力不支,他有种预感,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并不怕死,只怕后继无人。原来,王敦并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从胞兄王含(开战前夕逃出建邺投奔王敦的那位仁兄)那里过继来的养子——王应。可王应年轻,才略又平庸。王敦想当司马懿,遗憾的是,他没有像司马师那样能扛住事的后继者。
随着《龟虽寿》唱至尾声,王敦逐渐加大了敲击的力度。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上次那把瓷壶已被敲碎,这次换成了一把新壶,如意还是那块陈年老玉。
忽听叮当一声。瓷壶这回倒是完好无损,玉如意却折成了两截。
王敦直愣愣看着手中的半截玉如意,然后抬眼遥望建邺的方向。他暗自思忖:王应大概是靠不住,恐怕自己有生之年还得再跟朝廷拼一次,把那些麻烦事彻底解决掉。
经过一番筹划后,王敦授意朝廷宣召自己入朝,同时索要假黄钺、班剑武贲、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权力。假黄钺就不用多说了。班剑武贲、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指臣子入朝时可带侍卫且无须先行通报姓名,无须趋步小跑,无须解剑脱鞋。以上都是皇帝赐给极高重臣(基本都是权臣)的殊荣,王敦索要这些,除了强化权威之外,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司马绍不敢违抗,只好乖乖照办。
公元323年5月,王敦接到宣召即率领大军向扬州进发,不过,他没敢草率进京,而是移师到距建邺五十多公里处的扬州姑孰(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随后自任扬州牧。整个朝廷震惊了,谁都能猜得出王敦下一步想干什么。
实习皇帝
皇帝司马绍和权臣王敦之间好似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随着王敦进驻姑孰自任扬州牧,司马绍越来越确信这层窗户纸就要破了。
这位天资聪慧、性格刚强的年轻人,虽然登基没多长时间,却以最快速度学会了如何当皇帝。该来的总会来,躲是躲不掉的。从好的方面说,至少朝廷还保留着一定自主权。
公卿正为王敦自任扬州牧一事议论纷纷,司马绍却镇定地说了一句话:“大将军是忠臣,他这么做应该是为社稷着想,这事诸位就没必要再讨论了。不过……”他话锋一转,和颜悦色地看着王导:“一个州不能既有牧又有刺史,王公,您这个扬州刺史也只好卸任了。”皇帝是个相当有技术含量的职业,聪明的皇帝得懂得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王导无言以对,只能认栽。他的官位只剩下尚书令和有名无实的司空了。
司马绍整王导只为出口恶气。此时,摆在他眼前更严峻的问题是他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而守卫皇宫的禁军兵权在谁手里,则是他能否活命的关键。
江东士族是支撑东晋政权的重要力量,虽说他们跟王导关系不错,但对王敦却只有反感。毕竟,江东人最需要的是在自家立一杆大旗,这面大旗必须正统,必须姓司马。而无论是谁,都讨厌别人在自家门里惹是生非。
江东名士中资格最老的重臣非纪瞻莫属。
这天,司马绍秘密召见纪瞻。他和纪瞻闲谈了几句,忽然谨慎试探道:“朝廷里真正忠于社稷的臣子屈指可数,朕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心痛。”
纪瞻听罢,认同地叹了口气,却没接话茬儿,他心里很紧张,不知道司马绍接下来要说什么。
司马绍看着纪瞻的反应,遂向对方兜了底:“朕知道您是最忠于社稷的,所以,朕想让您当中领军。”
纪瞻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他有点拿不定主意。一方面,司马睿是自己当初一手扶持起来的,而且朝廷政策对江东人还算优待,他并不希望这个政权出现变数。另一方面,倘若他接受中领军的职位,一旦有战事,他就会身不由己被推往前线,那将是一个极危险的处境。
深远,非器量短浅者所能衡量。从礼法来看,则绝对是位孝子!”
温峤这番话博得朝野一片喝彩。
王敦不敢犯众怒,没再坚持。这是温峤第二次救司马绍,不夸张地说,他也挽救了东晋社稷。
新希望
王敦在石头城住了一个来月,见局势基本稳定下来,遂班师返回武昌。
对于王敦来说,废司马绍之事只是暂时搁置,他仍在等待恰当的时机,可人算不如天算,老天不给他机会。没多久,司马睿因忧愤交加得了病,眼看就要咽气了。
此时,司马绍依然是皇太子,王敦还没来得及换人。
在建邺皇宫的一间寝宫里,司马睿默默望着在旁侍候的司马绍,他想到要给儿子留下这么个烂摊子,心下无比忧虑,哀叹道:“我快不行了,你今后可怎么办呢?”
“除掉王敦,为父皇报仇雪恨!”
司马睿听到这话,不禁有些意外。这是安慰吗?他盯着儿子看了半天,从儿子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坚毅和刚强:“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战胜王敦?”
“单凭儿臣自己肯定不行,但儿臣会用人!”
司马睿想起那几位制约王敦的藩镇重臣——司马承、戴渊、刘隗……如今死的死,逃的逃:“你想用谁?”
“温峤、庾亮。他们跟儿臣交情深厚,且都是心系皇室的栋梁。”温峤两度救过司马绍。庾亮属颍川庾氏,他的妹妹庾文君是司马绍的妃子。
“话是没错,不过……”司马睿顿住了。他记得昔日自己也曾那么信任王导和王敦,可如今……他没想好该不该提醒司马绍这一点。
司马绍仿佛看穿了父亲的心思。没等司马睿把话说完,他接着说道:“儿臣明白,那些世家豪门,个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表面上都跟琅邪王氏关系好,但各个家族又彼此制衡。儿臣完全能加以利用。”
司马睿微微一怔,他没想到年仅二十四岁的儿子竟能说出这番话,而这道理,他只恨自己明白得太晚了。
“说得好!”几个月来,司马睿饱受战败的屈辱,此刻,他几乎被儿子带动着重新恢复了斗志,“你记着,你要想战胜王敦,还得争取江东人的支持,要争取江东人的支持,就必须要争取到纪瞻。这人是关键。另外,我还给你留下了一个棋子。”
“郗鉴?”
“对,就是他,那个流民帅。当初纪瞻向我力荐此人,可我没下定决心,直到临开战才召他入京勤王,但为时已晚。如今朝廷兵力薄弱,以后你得依靠流民军的力量才行,郗鉴正好能帮你打通这条线,他在江北很有影响力。那些流民帅不听朝廷的,却都听他的。”
司马绍认真地点了点头。
“还有件事,我打算召王导托孤辅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分化王氏兄弟。”
“对!”司马睿为儿子的悟性感到欣慰,“王导名义上辅政,但大事你得自己拿主意。你记住,无论王敦还是王导,他们的目的都是为琅邪王氏能强大,不过,王导和王敦不一样,只要你不侵害他们王家的根本,王导就可以被你所用。”
“儿臣明白。”
司马睿注视着儿子坚毅的眼神,不禁想起多年前一件往事。
“你记不记得前些年皇宫西苑那座积满淤泥的废弃池塘?当时你一门心思想把池塘修好,我没答应。本以为你会就此作罢,没想你半夜带人去挖泥,只用了一个晚上就修完了。我还奇怪你哪来那么多人手?后来才知道,你用自己的俸禄养了好多宾客……”
司马绍微微低垂下头。
“我没有责怪你的意思。我觉得你做得对,做得好!往后,就算有天大的障碍,只要你自己心里有主意,就放手去干吧!”
言罢,司马睿张开双臂紧紧搂住了儿子。老天有眼,让我这么快就死了,快得让王敦来不及废掉司马绍。想到这个,司马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宽慰的笑容。
公元323年1月3日,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就这样满怀着屈辱和希望驾崩了,他卒年四十七岁,谥号“元皇帝”。前文讲过,凡有大功大德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中兴皇帝,他们死后不只会被授予谥号,更会被授予庙号。按道理,司马睿作为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绝对有这个资格。
正当群臣商议司马睿庙号的时候,王敦派来使者传达口谕:“如今世道衰败,庙号这事就先缓缓再说吧。”显然,王敦憎恨司马睿,甚至,他认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后辈迟早会取代司马氏,所以,他不愿意给司马睿过高的尊崇。
荀崧大义凛然道:“礼法规定,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是中兴国君,不能不授庙号!臣等依据前朝旧典,决定赠元皇帝庙号为中宗。”旋即,他不等使者回禀王敦,直接就把这事给敲定了。王敦很窝火,但顾忌荀崧的名声,只好听之任之。
司马绍继位,成为东晋第二届皇帝。他没有一丝兴奋,只觉泰山压顶,眼下,王敦驻军武昌,正虎视眈眈盯着自己,而朝廷里更遍布着王敦无数眼线。他明白,在这个危急关头,唯有谨慎应对才有活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江州武昌城中,王敦府邸又传出一阵慷慨激昂的歌声。王敦像往常一样在敲打着瓷壶,口中喃喃唱起曹操那首《龟虽寿》。可在场宾客发现,王敦敲击的力度似不如以往那么有力,而他的唱词也多了几分悲凉。
近来,王敦明显感到体力不支,他有种预感,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并不怕死,只怕后继无人。原来,王敦并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从胞兄王含(开战前夕逃出建邺投奔王敦的那位仁兄)那里过继来的养子——王应。可王应年轻,才略又平庸。王敦想当司马懿,遗憾的是,他没有像司马师那样能扛住事的后继者。
随着《龟虽寿》唱至尾声,王敦逐渐加大了敲击的力度。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上次那把瓷壶已被敲碎,这次换成了一把新壶,如意还是那块陈年老玉。
忽听叮当一声。瓷壶这回倒是完好无损,玉如意却折成了两截。
王敦直愣愣看着手中的半截玉如意,然后抬眼遥望建邺的方向。他暗自思忖:王应大概是靠不住,恐怕自己有生之年还得再跟朝廷拼一次,把那些麻烦事彻底解决掉。
经过一番筹划后,王敦授意朝廷宣召自己入朝,同时索要假黄钺、班剑武贲、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权力。假黄钺就不用多说了。班剑武贲、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指臣子入朝时可带侍卫且无须先行通报姓名,无须趋步小跑,无须解剑脱鞋。以上都是皇帝赐给极高重臣(基本都是权臣)的殊荣,王敦索要这些,除了强化权威之外,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司马绍不敢违抗,只好乖乖照办。
公元323年5月,王敦接到宣召即率领大军向扬州进发,不过,他没敢草率进京,而是移师到距建邺五十多公里处的扬州姑孰(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随后自任扬州牧。整个朝廷震惊了,谁都能猜得出王敦下一步想干什么。
实习皇帝
皇帝司马绍和权臣王敦之间好似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随着王敦进驻姑孰自任扬州牧,司马绍越来越确信这层窗户纸就要破了。
这位天资聪慧、性格刚强的年轻人,虽然登基没多长时间,却以最快速度学会了如何当皇帝。该来的总会来,躲是躲不掉的。从好的方面说,至少朝廷还保留着一定自主权。
公卿正为王敦自任扬州牧一事议论纷纷,司马绍却镇定地说了一句话:“大将军是忠臣,他这么做应该是为社稷着想,这事诸位就没必要再讨论了。不过……”他话锋一转,和颜悦色地看着王导:“一个州不能既有牧又有刺史,王公,您这个扬州刺史也只好卸任了。”皇帝是个相当有技术含量的职业,聪明的皇帝得懂得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王导无言以对,只能认栽。他的官位只剩下尚书令和有名无实的司空了。
司马绍整王导只为出口恶气。此时,摆在他眼前更严峻的问题是他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而守卫皇宫的禁军兵权在谁手里,则是他能否活命的关键。
江东士族是支撑东晋政权的重要力量,虽说他们跟王导关系不错,但对王敦却只有反感。毕竟,江东人最需要的是在自家立一杆大旗,这面大旗必须正统,必须姓司马。而无论是谁,都讨厌别人在自家门里惹是生非。
江东名士中资格最老的重臣非纪瞻莫属。
这天,司马绍秘密召见纪瞻。他和纪瞻闲谈了几句,忽然谨慎试探道:“朝廷里真正忠于社稷的臣子屈指可数,朕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心痛。”
纪瞻听罢,认同地叹了口气,却没接话茬儿,他心里很紧张,不知道司马绍接下来要说什么。
司马绍看着纪瞻的反应,遂向对方兜了底:“朕知道您是最忠于社稷的,所以,朕想让您当中领军。”
纪瞻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他有点拿不定主意。一方面,司马睿是自己当初一手扶持起来的,而且朝廷政策对江东人还算优待,他并不希望这个政权出现变数。另一方面,倘若他接受中领军的职位,一旦有战事,他就会身不由己被推往前线,那将是一个极危险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