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天汉之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均哪里肯信?只当王宵猎想钱想得头昏,没有再说。
宋朝的茶大多是团茶,用蒸青制法,压成团。喝的时候碾碎,与姜、桂皮等同煮,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汤药。其余风,应该是日本的抹茶。除了团茶之外,一些低端的茶叶不压成团,称为散茶。历史上是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命贡茶用散茶,不用团茶,团茶很快消亡。由此也发展出了后世形形色色的茶。
前世的记忆里,王宵猎记得的茶,无非是绿茶、乌龙、红茶、普洱,还有一些小类。大致分为发酵茶和不发酵茶。最熟悉的,当然就是绿茶了。
以中国人的口味之刁,好喝的茶当然是后世的制法。朱元璋时贡茶废团茶,当然也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随着时间,茶的制法发展出了新工艺,有了基础。
日本人的性格独特,他们保留抹茶,并发展出一整套规矩,不能从口味分析。大多数时候,日本人传统文化,与口味的关系并不大,自有他们的逻辑。
王宵猎到信阳军,就是要制出后世的茶。虽然对制茶不熟悉,但总看过几次纪录片,大致的步骤还是记得的。有了这些后世的步骤,自有能工巧匠制出好茶。
第145章新工艺
信阳军东南为震雷山。山不高大,林木茂密,风景清幽。出了信阳军城,走十几里,便就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小山。这一带多雨水,终年水气弥漫,正是种茶的好地方。
王宵猎带着张均,清晨出发,到了城南的茶场。
此时茶的种植官府管理得较严,一般不允许随便种植、买卖。而是由官府统一安排,到了季节,由官府收购。销售渠道掌握在官府的手里,管理人员自然想方设法压榨种植户。
陆羽《茶经》载,淮南茶场光州第一,信阳军第二。不过到了宋朝,光州附近的茶场地位重要。信阳军虽然也种茶,想制成团茶卖给官府可不容易,大多制作散茶。
到了茶场,早有管理的吏人前来迎接。请王宵猎等人在厅堂坐了,小心伺候。
尝了送上来的茶,王宵猎道:“一路行来,我看这里一带云雾缭绕,是种茶的好地方。为何朝廷在光州设茶场,却不在这里?尝着这茶,也确实差些味道。”
吏人道:“回观察,信阳军历年种茶,只是茶质一直不好。再者说产的不多,官府自然不在这里设茶场。都是我们收了,一起押到光州发卖。”
王宵猎道:“现在正是收茶的时节,不知还有没有未收的。”
吏人道:“大多都已经收了。剩下一些多是新长出来,已经春深,不值多少钱。”
王宵猎叹了口气:“茶分雨前、明前,现在眼看就要清明,确实晚了。我有一个制茶的法子,特意到这里试一试。你找茶户过来,我教给他们。今年多练一练,等到来年,可以采好茶来制。”
吏人称是。快步出去找了几家茶户,向王宵猎行礼。
王宵猎看那里站了五六人,都是年老长者。显然这吏人没明白王宵猎的意思,找了几个年纪大老成的人来,免得出事。王宵猎要的是全部茶户,几个有什么用?
前世只是看过纪录片,知道大致的炒茶步骤。具体要注意哪些细节,技术怎么操作,王宵猎其实是不清楚的。只能靠着这些种茶人,多做多试,把技术完善。
听了王宵猎吩咐,吏人只好把这茶山的人全部找了过来。约二三十户人家,有老有小。
看着众人,王宵猎道:“眼看就是清明了,现在的茶叶已不十分好。没有办法,今年只好如此。我这里有一个制茶的法子,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试一试。便教给你们,今年多练一练。等到练得纯熟,明年便可以早采茶,制出新的茶叶来。”
一众茶户唯唯诺诺,并没有人敢多说话。
王宵猎道:“若是制得好了,我这里有奖赏。还有,今年你们这里的茶,不必再交给茶场,自己处理了吧。以后怎么种茶,就看你们做得好不好。”
听了这话,茶户大喜,气氛明显活跃了很多。
以前都是茶场的官吏决定着这些人的收入。收成好的时候,压低茶价,逼着他们劳碌不休。若是收成不好,更不用说了,官吏会逼着他们一刻都不得停。
宋朝的茶法,一改再改,改了无数次。但改茶法,官府关心的,只是官府收入多少。无非是本来是官府直管,改成交给茶商。或者不用茶商,直接派官吏来管理。底层的种茶人,总是没有什么好处。王宵猎让他们今年不必交茶,最少有一年好日子。
看看天色,王宵猎道:“现在太阳已经高升,采茶有些晚了。没办法,我分身乏术,不能在这里久待。你们去采些茶来,我把方法交给你们。以后做得如何,就看你们悟性。”
得了吩咐,茶户里的采茶人纷纷拿起工具,到山上去采茶。
王宵猎与张均等人,则在棚子里查看制茶的器具。此时都是蒸青,就是散茶也是如此,只是不压成团而已。蒸青容易破坏茶叶,营养流失,味道变淡。所以后世中国的制茶方法,大多不采用蒸青。虽然方法也有很多,但最流行的,是炒青。
看过一遍,王宵猎吩咐取了两口大铁锅来,用来炒茶。
看着王宵猎指挥人架锅,张均道:“知州,你这是什么法子?还要炒的。茶上锅炒,岂不熟了?那还有什么味道?喝茶,就是加入香料,才会有特别韵味。”
王宵猎道:“茶本身就是世上难得良药,其中自有香味,为何还加香料?我这方法,可以制出香气四溢的好茶,而且还有甜味。你只管看着,以后让茶户勤加练习就是。”
张均撇了撇嘴,有些不信。此时自有茶的饮用方法,甚至还有专门的茶具。宋人还喜欢斗茶,从茶叶到器具,到水,到冲茶起来的浮末,都有说法。炒出来的茶,怎么斗?
王宵猎也懒得多说,只是仔细检查器具。人们喝茶,其实不只是喝茶,很多习惯,都是从上层有人喜欢,开始流行,慢慢变成全民喜欢。便如河南,因为有大领导喜欢红茶,很快政府流行红茶,一两年间就整个河南开始流行。产信阳毛尖的地方,也迅速做出信阳红。
只要自己喜欢,自己身边的人自然也会喜欢。随着地位上升,整个社会改变习惯又有何难?只要茶制得好,以前的那些规矩,都要改过来。
约摸半个时辰,采茶的人回来。王宵猎让他们把茶倒出来,在棚子下面阴干两个时辰。
到了中午,管理茶场的吏人做了几样野味。无非是野鸡、野兔,还有附近河里抓来的鱼,请王宵猎用酒肉。这个时代,野味的味道自然是比不过家养的,只是吃个意思罢了。
等到午后,看看时辰差不多。王宵猎吩咐把阴干的茶叶收起来,在锅旁炒茶。
王宵猎本来想自己下手,吏人哪里肯?找个老成稳重的人,照着王宵猎的吩咐,在锅里炒茶。一个锅炒过了,换另一个锅,用稍低些的温度再炒一次。
绿茶最重要的工艺就是炒青。这一步做得好了,茶的品质就有了基本保证。后边无非就是烘干、晾凉、复烘,几次三番,让茶的质量稳定下来。
整个工艺全部教完,太阳已经西斜。
王宵猎道:“这一种新的制法,茶会有不同的香气。每过半个月,你们都送一次到我那里。若我尝得好了,自会告诉你们。”
一边的吏人道:“观察,如此炒茶,以前不曾听人做过。炒过有烟火气,不知是否好喝。”
王宵猎道:“烟火气也是世间的一种味道。只要做得好了,如何会不好喝?你们用心做就是。若是制出好茶,我自会奖赏。”
一众茶农道谢。他们图的就是奖赏。至于什么新茶,哪个理会?
第146章新政的后果
到了三月中旬,早开的花儿已经谢了,新叶长出来,别有一种清新滋味。
到了樊城镇,王宵猎看着江面上的船只,有些出神。桃花水涨了,汉江上的船应该多了。只可惜现在战乱,江上的白帆依然了了无几。樊城镇里人流很多,许多都是南下逃难的人。
这是千年历史都难得见到的乱世,生在这个世界的人,是悲哀的。南岭以北,大多数的人都要经过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 -->>
张均哪里肯信?只当王宵猎想钱想得头昏,没有再说。
宋朝的茶大多是团茶,用蒸青制法,压成团。喝的时候碾碎,与姜、桂皮等同煮,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汤药。其余风,应该是日本的抹茶。除了团茶之外,一些低端的茶叶不压成团,称为散茶。历史上是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命贡茶用散茶,不用团茶,团茶很快消亡。由此也发展出了后世形形色色的茶。
前世的记忆里,王宵猎记得的茶,无非是绿茶、乌龙、红茶、普洱,还有一些小类。大致分为发酵茶和不发酵茶。最熟悉的,当然就是绿茶了。
以中国人的口味之刁,好喝的茶当然是后世的制法。朱元璋时贡茶废团茶,当然也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随着时间,茶的制法发展出了新工艺,有了基础。
日本人的性格独特,他们保留抹茶,并发展出一整套规矩,不能从口味分析。大多数时候,日本人传统文化,与口味的关系并不大,自有他们的逻辑。
王宵猎到信阳军,就是要制出后世的茶。虽然对制茶不熟悉,但总看过几次纪录片,大致的步骤还是记得的。有了这些后世的步骤,自有能工巧匠制出好茶。
第145章新工艺
信阳军东南为震雷山。山不高大,林木茂密,风景清幽。出了信阳军城,走十几里,便就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小山。这一带多雨水,终年水气弥漫,正是种茶的好地方。
王宵猎带着张均,清晨出发,到了城南的茶场。
此时茶的种植官府管理得较严,一般不允许随便种植、买卖。而是由官府统一安排,到了季节,由官府收购。销售渠道掌握在官府的手里,管理人员自然想方设法压榨种植户。
陆羽《茶经》载,淮南茶场光州第一,信阳军第二。不过到了宋朝,光州附近的茶场地位重要。信阳军虽然也种茶,想制成团茶卖给官府可不容易,大多制作散茶。
到了茶场,早有管理的吏人前来迎接。请王宵猎等人在厅堂坐了,小心伺候。
尝了送上来的茶,王宵猎道:“一路行来,我看这里一带云雾缭绕,是种茶的好地方。为何朝廷在光州设茶场,却不在这里?尝着这茶,也确实差些味道。”
吏人道:“回观察,信阳军历年种茶,只是茶质一直不好。再者说产的不多,官府自然不在这里设茶场。都是我们收了,一起押到光州发卖。”
王宵猎道:“现在正是收茶的时节,不知还有没有未收的。”
吏人道:“大多都已经收了。剩下一些多是新长出来,已经春深,不值多少钱。”
王宵猎叹了口气:“茶分雨前、明前,现在眼看就要清明,确实晚了。我有一个制茶的法子,特意到这里试一试。你找茶户过来,我教给他们。今年多练一练,等到来年,可以采好茶来制。”
吏人称是。快步出去找了几家茶户,向王宵猎行礼。
王宵猎看那里站了五六人,都是年老长者。显然这吏人没明白王宵猎的意思,找了几个年纪大老成的人来,免得出事。王宵猎要的是全部茶户,几个有什么用?
前世只是看过纪录片,知道大致的炒茶步骤。具体要注意哪些细节,技术怎么操作,王宵猎其实是不清楚的。只能靠着这些种茶人,多做多试,把技术完善。
听了王宵猎吩咐,吏人只好把这茶山的人全部找了过来。约二三十户人家,有老有小。
看着众人,王宵猎道:“眼看就是清明了,现在的茶叶已不十分好。没有办法,今年只好如此。我这里有一个制茶的法子,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试一试。便教给你们,今年多练一练。等到练得纯熟,明年便可以早采茶,制出新的茶叶来。”
一众茶户唯唯诺诺,并没有人敢多说话。
王宵猎道:“若是制得好了,我这里有奖赏。还有,今年你们这里的茶,不必再交给茶场,自己处理了吧。以后怎么种茶,就看你们做得好不好。”
听了这话,茶户大喜,气氛明显活跃了很多。
以前都是茶场的官吏决定着这些人的收入。收成好的时候,压低茶价,逼着他们劳碌不休。若是收成不好,更不用说了,官吏会逼着他们一刻都不得停。
宋朝的茶法,一改再改,改了无数次。但改茶法,官府关心的,只是官府收入多少。无非是本来是官府直管,改成交给茶商。或者不用茶商,直接派官吏来管理。底层的种茶人,总是没有什么好处。王宵猎让他们今年不必交茶,最少有一年好日子。
看看天色,王宵猎道:“现在太阳已经高升,采茶有些晚了。没办法,我分身乏术,不能在这里久待。你们去采些茶来,我把方法交给你们。以后做得如何,就看你们悟性。”
得了吩咐,茶户里的采茶人纷纷拿起工具,到山上去采茶。
王宵猎与张均等人,则在棚子里查看制茶的器具。此时都是蒸青,就是散茶也是如此,只是不压成团而已。蒸青容易破坏茶叶,营养流失,味道变淡。所以后世中国的制茶方法,大多不采用蒸青。虽然方法也有很多,但最流行的,是炒青。
看过一遍,王宵猎吩咐取了两口大铁锅来,用来炒茶。
看着王宵猎指挥人架锅,张均道:“知州,你这是什么法子?还要炒的。茶上锅炒,岂不熟了?那还有什么味道?喝茶,就是加入香料,才会有特别韵味。”
王宵猎道:“茶本身就是世上难得良药,其中自有香味,为何还加香料?我这方法,可以制出香气四溢的好茶,而且还有甜味。你只管看着,以后让茶户勤加练习就是。”
张均撇了撇嘴,有些不信。此时自有茶的饮用方法,甚至还有专门的茶具。宋人还喜欢斗茶,从茶叶到器具,到水,到冲茶起来的浮末,都有说法。炒出来的茶,怎么斗?
王宵猎也懒得多说,只是仔细检查器具。人们喝茶,其实不只是喝茶,很多习惯,都是从上层有人喜欢,开始流行,慢慢变成全民喜欢。便如河南,因为有大领导喜欢红茶,很快政府流行红茶,一两年间就整个河南开始流行。产信阳毛尖的地方,也迅速做出信阳红。
只要自己喜欢,自己身边的人自然也会喜欢。随着地位上升,整个社会改变习惯又有何难?只要茶制得好,以前的那些规矩,都要改过来。
约摸半个时辰,采茶的人回来。王宵猎让他们把茶倒出来,在棚子下面阴干两个时辰。
到了中午,管理茶场的吏人做了几样野味。无非是野鸡、野兔,还有附近河里抓来的鱼,请王宵猎用酒肉。这个时代,野味的味道自然是比不过家养的,只是吃个意思罢了。
等到午后,看看时辰差不多。王宵猎吩咐把阴干的茶叶收起来,在锅旁炒茶。
王宵猎本来想自己下手,吏人哪里肯?找个老成稳重的人,照着王宵猎的吩咐,在锅里炒茶。一个锅炒过了,换另一个锅,用稍低些的温度再炒一次。
绿茶最重要的工艺就是炒青。这一步做得好了,茶的品质就有了基本保证。后边无非就是烘干、晾凉、复烘,几次三番,让茶的质量稳定下来。
整个工艺全部教完,太阳已经西斜。
王宵猎道:“这一种新的制法,茶会有不同的香气。每过半个月,你们都送一次到我那里。若我尝得好了,自会告诉你们。”
一边的吏人道:“观察,如此炒茶,以前不曾听人做过。炒过有烟火气,不知是否好喝。”
王宵猎道:“烟火气也是世间的一种味道。只要做得好了,如何会不好喝?你们用心做就是。若是制出好茶,我自会奖赏。”
一众茶农道谢。他们图的就是奖赏。至于什么新茶,哪个理会?
第146章新政的后果
到了三月中旬,早开的花儿已经谢了,新叶长出来,别有一种清新滋味。
到了樊城镇,王宵猎看着江面上的船只,有些出神。桃花水涨了,汉江上的船应该多了。只可惜现在战乱,江上的白帆依然了了无几。樊城镇里人流很多,许多都是南下逃难的人。
这是千年历史都难得见到的乱世,生在这个世界的人,是悲哀的。南岭以北,大多数的人都要经过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