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寒门人生的奋斗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到做到,拿钱给孙老黑家的隔天,母女俩清早起床,啃了个硬馒头,喝了碗白开水,就带上自闭症的妹妹,骑了自行车到镇上,准备搭乘中巴到县城医院。
镇上的中巴都是私人承包运营的中巴车,平时,往来县城、省城的人并不是很多,算是勉强维持。
盈利爆发式呈几何增长,就等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很多外地工作、出外打工的人,携家带口、大包小包回家过年。
这个时候,中巴老板趁机借着节假日的名头涨价,给你涨个50%或者100%,你也没话说。
怎么办,总不能不回家过年吧。
所以,早期有经营头脑的中巴老板,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在村里牛气哄天,走路都是外八字,横着走。
母女俩到早了,上一趟中巴车刚走,下一趟中巴车还得等上一会,就在镇上闲逛。
小镇并不大,路两边的店面,店主为了招徕顾客,将店里吸引人的东西,从店门口开始,一直延伸到路边上,左右阵列,那经营杂货的杂货店,就把扫把拖把脸盆等日用品,分列两边陈列着。
经营水果的水果摊主呢,就把苹果、梨子、橙子等颜色各异的水果,拿出一些五颜六色摆满店门两边。
而那经营面馆的店主,就在外面支起一个篷子,摆上几张桌椅板凳,等顾客来点餐了坐下吃。
说起小镇上的汤面,那可是一绝,多年以后,江小朵离开家乡,外出城里工作,吃过了多少种不同风味、不同名目的面条,而唯有小镇上的面条,最为地道美味。
小镇上的面汤,汤不是清汤,是用纯正的大骨头加上宽海带,放上油盐酱醋八角花椒等材料,熬制而成的骨头汤,香飘十里,大老远就能闻到骨头汤诱人的香味。
而面条呢,是用农村里新鲜面粉,揉搓成团,再用擀面杖亲手制作的手擀面,筋道、爽滑,吃在嘴里,特别有嚼劲,好像能闻到地里小麦的清香。
江小朵记得,到镇上读初一的时候,同班的好朋友丁莉莉请她吃过一回榨菜肉丝汤面,5元钱。
一个特制大海碗,师傅先将手擀面放入沸水里煮熟,然后熟练地从旁边的钢锅里舀上骨头汤,再浇上提前做好的榨菜、肉丝,最后再浇上一勺子乡里自制的油泼辣子加豆瓣酱,还没吃呢,香味就把江小朵肚子里的馋虫勾引出来,害得她口水直流。
等到伸出筷子,夹起面条放到嘴里,那叫一个美滋滋,榨菜嘎崩脆,土猪肉香得不舍得停筷子,骨头汤更别说了,江小朵喝了个碗底朝天,连汤渣都不剩。
“丁莉莉,这面条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
江小朵吃完,意犹未尽,咂巴咂巴着嘴唇,发出惊叹。
“得了吧,你除了吃过你妈做的面条,你还吃过其他面条吗?一看就是个乡巴佬,没见过世面。我爸带我去陕西吃过面条,还去云南吃过过桥米线,那才叫好吃呢。”
丁莉莉撇撇嘴,对江小朵的话不屑一听,无限鄙夷江小朵的乡下人眼光。
丁莉莉家在镇上,爸爸是以前粮管所的会计,妈妈有经商头脑,早年间在镇上盘下一家店面,主营农村人地里需要的各种肥料、种子。
家里在当时,算是富裕之家,是江小朵这种农村穷苦人家难以比拟的。
“小朵,车来了,咱们赶紧上车。”
正在回忆咂摸榨菜肉丝面美味的江小朵,被妈妈的催促声打断,赶紧迈开步子,跟上妈妈和妹妹,去赶开往县城的中巴。
这是一辆容纳20多人的小中巴。
中巴上的人不算多,稀稀拉拉10来个人,有的抓着几只鸡,想必拿到县城去走亲戚。
县城人家里喂不了鸡,对农村土鸡很青睐,所以,乡下的亲戚们就会带着鸡一起走亲戚,把农村土鸡作为礼物送给城里人。
有的提着一篮子新鲜鸡蛋,估计也是农村土鸡蛋,拿去给县城的亲戚吃。
有的,提着一袋子花生,估计也是一样,农村的花生进城走亲戚。
妈妈带着妹妹坐在后面靠近车门的地方,江小朵坐在过道另外一边的座位。
中巴车等人到齐后,司机吆喝一声“人都到齐了,大家坐稳扶好,发车了啊。”
等车子开平稳了,售票员就拿了小票,开始一个个乘客买票。
江小朵坐在车上,看着车窗两旁的田地和村庄。
90年代中期的农村,基本都是土房子,家家户户青瓦、红砖、白墙,整齐一溜排列在村子里。
有些平房、楼房零星夹杂其间,大多是外出打工者在外面挣了钱,回乡把房子修葺一新,或者外出做生意的,比如服装生意、早点摊生意等,外面做生意发财了,回乡推倒小土屋,盖个宽敞气派的平房或楼房。
正是早上10:00左右,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有的猫腰在地里摘棉花,不见人,却见棉花地里的棉花秆左右摇摆晃动着,就知道是农民猫腰在棉花秆之间拱来拱去摘棉花。
有些棉花种植早的,已经拔了棉花梗,正在地里耕地。
家里养的大水牛,背上套上绳子和牛套,一根长绳子连着泥锹,农民牵着绳子,拿根鞭子在后面“喝喝喝”吆喝着牛,让牛使劲耕地。
只见在泥锹的深耕锄地之下,地里的陈年老土被一层层,像花卷一般翻了起来,混合着残留的肥料味、泥土味飘到空气中。
有些已经耕完地的,就拿了种子,一把把天女撒花一般撒到地里,动作浑然天成,种子均匀有致,一看就是长期地里勤劳耕作的结果。
要么说,农民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们用一年四季不分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在地里不辞辛苦,种下的小麦、大豆、大米等粮食,养活着全中国大部分的人口。
他们,才是可歌可泣又可敬的最伟大的人。
江小朵边看着,边沉思着,车子在颠簸不平的乡村公路上行驶,一会把人颠得从座位上立起来,一会把人抖得差点飞出座位,搞得江小朵惊魂不已,不得不牢牢抓住座位前面的扶手不松手。
然后,又闭上眼睛开始假寐。
突然,车子一个紧急刹车,把闭眼假寐的江小朵差点鼻子撞到面前的扶手,妈妈和妹妹也被惊醒了。
妈妈抬头看了看,跟小朵说:
“小朵,这里是妈妈经常来拜菩萨的地方。这里有个祈祷很灵验的活菩萨,方圆百里村子里的人,每年过年,都会从四面八方围拢到这里,祈求一家平平安安,地里风调雨顺,来年庄稼大丰收。”
信菩萨,是妈妈苦难穷困生活里的唯一亮光和信仰,江小朵也不好说什么。
传说,村里有个孩子天天晚上吵夜,家人找医生看了也不见好,后来抱到活菩萨一看,活菩萨说:“这孩子是被小鬼缠身了,得化道符将小鬼驱跑,就自然好了。”
然后,活菩萨化了一道符,用符水给孩子喂了喝... -->>
说到做到,拿钱给孙老黑家的隔天,母女俩清早起床,啃了个硬馒头,喝了碗白开水,就带上自闭症的妹妹,骑了自行车到镇上,准备搭乘中巴到县城医院。
镇上的中巴都是私人承包运营的中巴车,平时,往来县城、省城的人并不是很多,算是勉强维持。
盈利爆发式呈几何增长,就等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很多外地工作、出外打工的人,携家带口、大包小包回家过年。
这个时候,中巴老板趁机借着节假日的名头涨价,给你涨个50%或者100%,你也没话说。
怎么办,总不能不回家过年吧。
所以,早期有经营头脑的中巴老板,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在村里牛气哄天,走路都是外八字,横着走。
母女俩到早了,上一趟中巴车刚走,下一趟中巴车还得等上一会,就在镇上闲逛。
小镇并不大,路两边的店面,店主为了招徕顾客,将店里吸引人的东西,从店门口开始,一直延伸到路边上,左右阵列,那经营杂货的杂货店,就把扫把拖把脸盆等日用品,分列两边陈列着。
经营水果的水果摊主呢,就把苹果、梨子、橙子等颜色各异的水果,拿出一些五颜六色摆满店门两边。
而那经营面馆的店主,就在外面支起一个篷子,摆上几张桌椅板凳,等顾客来点餐了坐下吃。
说起小镇上的汤面,那可是一绝,多年以后,江小朵离开家乡,外出城里工作,吃过了多少种不同风味、不同名目的面条,而唯有小镇上的面条,最为地道美味。
小镇上的面汤,汤不是清汤,是用纯正的大骨头加上宽海带,放上油盐酱醋八角花椒等材料,熬制而成的骨头汤,香飘十里,大老远就能闻到骨头汤诱人的香味。
而面条呢,是用农村里新鲜面粉,揉搓成团,再用擀面杖亲手制作的手擀面,筋道、爽滑,吃在嘴里,特别有嚼劲,好像能闻到地里小麦的清香。
江小朵记得,到镇上读初一的时候,同班的好朋友丁莉莉请她吃过一回榨菜肉丝汤面,5元钱。
一个特制大海碗,师傅先将手擀面放入沸水里煮熟,然后熟练地从旁边的钢锅里舀上骨头汤,再浇上提前做好的榨菜、肉丝,最后再浇上一勺子乡里自制的油泼辣子加豆瓣酱,还没吃呢,香味就把江小朵肚子里的馋虫勾引出来,害得她口水直流。
等到伸出筷子,夹起面条放到嘴里,那叫一个美滋滋,榨菜嘎崩脆,土猪肉香得不舍得停筷子,骨头汤更别说了,江小朵喝了个碗底朝天,连汤渣都不剩。
“丁莉莉,这面条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
江小朵吃完,意犹未尽,咂巴咂巴着嘴唇,发出惊叹。
“得了吧,你除了吃过你妈做的面条,你还吃过其他面条吗?一看就是个乡巴佬,没见过世面。我爸带我去陕西吃过面条,还去云南吃过过桥米线,那才叫好吃呢。”
丁莉莉撇撇嘴,对江小朵的话不屑一听,无限鄙夷江小朵的乡下人眼光。
丁莉莉家在镇上,爸爸是以前粮管所的会计,妈妈有经商头脑,早年间在镇上盘下一家店面,主营农村人地里需要的各种肥料、种子。
家里在当时,算是富裕之家,是江小朵这种农村穷苦人家难以比拟的。
“小朵,车来了,咱们赶紧上车。”
正在回忆咂摸榨菜肉丝面美味的江小朵,被妈妈的催促声打断,赶紧迈开步子,跟上妈妈和妹妹,去赶开往县城的中巴。
这是一辆容纳20多人的小中巴。
中巴上的人不算多,稀稀拉拉10来个人,有的抓着几只鸡,想必拿到县城去走亲戚。
县城人家里喂不了鸡,对农村土鸡很青睐,所以,乡下的亲戚们就会带着鸡一起走亲戚,把农村土鸡作为礼物送给城里人。
有的提着一篮子新鲜鸡蛋,估计也是农村土鸡蛋,拿去给县城的亲戚吃。
有的,提着一袋子花生,估计也是一样,农村的花生进城走亲戚。
妈妈带着妹妹坐在后面靠近车门的地方,江小朵坐在过道另外一边的座位。
中巴车等人到齐后,司机吆喝一声“人都到齐了,大家坐稳扶好,发车了啊。”
等车子开平稳了,售票员就拿了小票,开始一个个乘客买票。
江小朵坐在车上,看着车窗两旁的田地和村庄。
90年代中期的农村,基本都是土房子,家家户户青瓦、红砖、白墙,整齐一溜排列在村子里。
有些平房、楼房零星夹杂其间,大多是外出打工者在外面挣了钱,回乡把房子修葺一新,或者外出做生意的,比如服装生意、早点摊生意等,外面做生意发财了,回乡推倒小土屋,盖个宽敞气派的平房或楼房。
正是早上10:00左右,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有的猫腰在地里摘棉花,不见人,却见棉花地里的棉花秆左右摇摆晃动着,就知道是农民猫腰在棉花秆之间拱来拱去摘棉花。
有些棉花种植早的,已经拔了棉花梗,正在地里耕地。
家里养的大水牛,背上套上绳子和牛套,一根长绳子连着泥锹,农民牵着绳子,拿根鞭子在后面“喝喝喝”吆喝着牛,让牛使劲耕地。
只见在泥锹的深耕锄地之下,地里的陈年老土被一层层,像花卷一般翻了起来,混合着残留的肥料味、泥土味飘到空气中。
有些已经耕完地的,就拿了种子,一把把天女撒花一般撒到地里,动作浑然天成,种子均匀有致,一看就是长期地里勤劳耕作的结果。
要么说,农民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们用一年四季不分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在地里不辞辛苦,种下的小麦、大豆、大米等粮食,养活着全中国大部分的人口。
他们,才是可歌可泣又可敬的最伟大的人。
江小朵边看着,边沉思着,车子在颠簸不平的乡村公路上行驶,一会把人颠得从座位上立起来,一会把人抖得差点飞出座位,搞得江小朵惊魂不已,不得不牢牢抓住座位前面的扶手不松手。
然后,又闭上眼睛开始假寐。
突然,车子一个紧急刹车,把闭眼假寐的江小朵差点鼻子撞到面前的扶手,妈妈和妹妹也被惊醒了。
妈妈抬头看了看,跟小朵说:
“小朵,这里是妈妈经常来拜菩萨的地方。这里有个祈祷很灵验的活菩萨,方圆百里村子里的人,每年过年,都会从四面八方围拢到这里,祈求一家平平安安,地里风调雨顺,来年庄稼大丰收。”
信菩萨,是妈妈苦难穷困生活里的唯一亮光和信仰,江小朵也不好说什么。
传说,村里有个孩子天天晚上吵夜,家人找医生看了也不见好,后来抱到活菩萨一看,活菩萨说:“这孩子是被小鬼缠身了,得化道符将小鬼驱跑,就自然好了。”
然后,活菩萨化了一道符,用符水给孩子喂了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