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开元天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明皇背手而立,好久不语,后来,他缓缓地说:“姚爱卿,你当朕的宰辅已有四年了,四年来,你着实是帮了朕的大忙,如今政通人和,你功不可没。既然你在朕面前开了口,朕也不好驳你的面子,你起来罢。”
姚崇跪着,对着明皇深深一叩头:“陛下,老臣代赵诲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姚崇起身,明皇过来,俯下身子,替他捡起了扔在地上的拐杖。姚崇连忙双手接过:“陛下,你折杀老臣了。”
明皇却淡淡地说:“姚爱卿,既然你来了,朕也有一件事,要当面问你。”
“陛下请讲。”
“听说你的两个儿子,在洛阳广纳宾客,广收馈赠,如今洛阳市面上流行一首民谣,不知爱卿有所耳闻否?”
姚崇不由得耳热心跳,低声说:“老臣不曾听闻。”
“好,朕听说了,可以转达于你:宰辅不受少卿收,少卿收了宰辅有。”
姚崇一时间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明皇却还不依不饶:“看来当时魏知古是秉公而为,据实上奏,朕耳目闭塞,以为他怀有私心,要挟嫌报复,如今看来,竟然是冤枉了他!”
回到住地,姚崇自觉四肢发麻,心中冰凉。明皇眼里的寒光令他如同芒刺在背,骨鲠在喉,他自觉已失明皇欢心,明皇对他已经不再信任。他不想为自己辩白,萌发了辞去相位,以求自安的念头。
他没有回四方馆,而是回了罔极寺,时至深夜,难以入眠,就提笔在灯下写了一道奏折,请求辞去丞相之位。第二天,至武德殿,面呈了明皇。
明皇看了奏折,许久不语。移时,把奏折轻轻掷于案上,目视着姚崇,和缓地问道:“姚爱卿,果真要归隐林泉么?”
姚崇顿首:“老臣年老体衰,常年不断药石。有心为圣主分担天下忧患,而身体不堪劳苦,请圣上恩准,老臣感恩不尽。”
明皇沉吟一阵:“朕也深知爱卿积劳成疾,不忍心再让你拖着病体为朕操劳。只是,爱卿辞相之后,谁能接你之位?”
姚崇心中已经为明皇选定了一人,此时,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道:“刑部尚书宋璟可堪此任。”
“是个能臣,但与爱卿相比,才具略逊。”
“圣上,宋璟为人正直,为官一向刚正不阿,这一点,老臣实实不能与他相比。陛下还记得神龙二年中宗要斩首韦月将之事否?”
“当然记得。韦月将上疏,告发武三思与韦庶有不伦之情,说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
“中宗听信谗言,盛怒之下,要将韦月将斩首,百官皆三缄其口,唯有宋璟出面为韦月将抱不平,请求查验实证。中宗听说了,头上冠带都来不及整理,撒着鞋就出了侧门,当面怒斥宋璟:朕已决意要斩韦月将,你为何要说三道四!”
明皇笑道:“朕记得当时宋璟面无惧色,侃侃陈词:韦月将告韦后与武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勘问,便要杀人,臣恐怕天下会议论纷纭,于陛下声名有累。因此,臣恳请陛下查实韦月将所言是否属实,如果是诬告之语,再将其斩首,天下人心才得平复。否则,臣决不能从命。”
“中宗气得暴跳如雷,宋璟依然是面不改色,据理力争:请陛下将微臣先斩首,不然,不能奉诏。”
“到后来,中宗不得不依了他,免了韦月将一死。”
“宋璟有此傲骨,连当朝皇帝都敢于当面直谏,宵小之辈,奸佞之徒,休想过得了他那一关,有他为陛下执掌朝政,陛下尽可放心。”
明皇颔首道:“有一件事情,姚爱卿你还不知道吧。宋璟在广州都督任上,朕遣内侍杨思勖去接他返京。宋璟接旨谢恩,上马与杨思勖同行,千里之遥,路上竟然没有与杨思勖说一句话。他肯定知道,杨思勖是朕贴身内侍,贵幸殿廷,可他就是视若等闲,毫无逢迎奉承之举。回来之后,杨思勖向朕据实说了。朕感他刚正不阿,这才委他以刑部大夫之职。”
“不结交权贵,不俯首权势,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风骨啊。”
明皇点头赞同,他看了姚崇一阵,又提了一个问题:“姚爱卿,你推举宋璟,除了他刚直之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
姚崇沉思片刻之后,徐徐道来:“老臣为相时,陛下初登大宝,新政初见端倪,而时政多变,老臣心机比常人活络,因而能不时变通,应对时局变化。于今陛下登基已逾四载,国策皆有定论,边疆渐趋稳固,此时启用一守法持正之人,维守既定之纲理国策,天下安定,陛下的治国理政方略得以继续稳固推进,乃社稷百姓之幸,也是陛下之福也!”
明皇:“如此说来,此人非宋璟而无他!”
“陛下圣明。”
明皇轻松地站起身来,拍了拍姚崇的肩膀:“姚爱卿,既然后继有人,朕也就不勉强留用你了,准许你从此归隐林泉。但是,你不能离朕远了,朝中有事,朕还要问政于你的。”
姚崇如释重负:“谢主隆恩。”
明皇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几天之后,在朝会上明皇下了口诏:姚崇年老多病,不堪操劳,准许其退隐荣养。不知明皇出于什么考虑,把拜相不过两个多月的源乾曜与姚崇一起罢免,相位由刑部尚书宋璟替代,稍后几日,明皇又下了一道诏书,拜中宗朝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工部侍郎苏颋为宰相。
宣政殿上,宋璟再三推辞,李隆基挥手道:“爱卿,这个位子,是姚相亲口举荐,是朕亲自量裁,舍你之外,别无他人,你就不要推辞了。再固辞不受,朕就要以为你是朕面前惺惺作态,故作高深了!”
宋璟闻说,这才勉强地跪拜谢恩,领受了相位。明皇目视宋璟,笑言:“宋相,昔日姚崇拜相,有‘十事要说’,给朕立了不少的规矩。今日你代替姚崇为相,想必也不会无话可说,朕愿像从前一样,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你这位新相今后有何打算,要给朕立下怎样的规矩,”
宋璟稍加思索,奏道:“陛下问得好!微臣不敢给陛下立规矩,但是,既然圣上委以重任,既在其位,应谋其事,才是为臣之道。仓促间不及虑及多事,但有两件事却是即刻间就浮上了微臣心头。”
明皇颔首道:“你说罢。”
“其一,文武百官,是朝廷之根基,国家政务依赖他们来上传下达,施行推进。若是选用了庸才劣才,更有那班墨吏贪官,一旦他们占据要津,榨黎民血汗,窃国家资财,势必形成贪腐遍地,世风日下。因此。微臣请陛下任用官员,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非廉者不用。”
明皇点头赞许:“这是老成谋国之说,朕依你。再说下一条罢。”
“纵观历代,君主昏聩,听信谗言,酿起祸乱,国家基业,往往毁于奸贼佞臣之口。臣冒昧呈请,今后百官奏事,陛下可命史官、谏官在一旁听事,令心怀鬼胎者不得不心存畏惧,不敢在君主面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听到这里,明皇笑呵呵地打断了宋璟的话:“宋爱卿,你给朕立下这么一条规矩。意思朕是个昏乱之君,长两个耳朵,专只听小人们的谄媚谗言么?”
宋璟慌忙下跪:“微臣罪该万死!”
明皇下位,亲手搀扶起宋璟:“爱卿何罪之有?!你之所奏,皆是为朕分忧为朕解虑的,朕丝毫也没有怪罪你的意思。从今以后,你就放手去做,朕希望你像姚崇一样,治理国家井井有条,有章有法,大唐中兴则指日可待!”
开元四年,宋璟接替姚崇,署理政务。上任伊始,他大刀阔斧,首先清理了京城内大大小小的“斜封官”,不问来路如何,一概罢免。为推行新政再一次扫清了道路,同时,大力提拔才德兼备之士,一时间,京城吏治新风徐徐,在任官员无不尽力勤于政事,各称其职,各尽其责。
宋璟的一位远房叔父宋元超听说了侄儿在朝中执掌大权,清理“斜封官”,京城空出了许多官位,于是心存侥幸,千里迢迢从家乡赶来长安求见宋璟。
宋璟请他到府邸中款待,酒酣耳热之时,宋元超目视宋璟,面带笑容,几番欲言又止。
宋璟有些奇怪,放下酒杯说:“叔父,您是有什么话想要跟侄儿说吗?”
叔父点头称是:“是呀,有一件小事想要请你帮忙。”
“叔父请讲。”
“这个吗,对你来说,易如反掌。”
“究竟何事,请叔父直言。”
“你看,叔父已是这一把年纪了,还是一介白丁,将来老了,能靠谁人?所以嘛,想趁着还能动弹,求个一官半职,积攒一些官俸,也好作养老之用。”
宋璟明白了叔父的来意,他声色不动,为叔父斟满了一杯酒,双手奉上:“叔父不过就是想做个官罢。”
“正是正是。”
“那好,请叔父自荐,有何德何能?能胜任哪个职分?”
宋璟的叔父以为所求有望,不禁大喜:“这个嘛,也不拘哪个职分,有个官位就行,你也知道,叔父虽无大才大德,但是,手下管几十个人还是绰绰有余。你如今是朝中重臣,赏叔父一个小官做做,也就是举手之劳而已。”
宋璟淡然一笑:“叔父,大官小官,都是国家支柱,千百根支柱,才能撑得起百姓头上青天,一根朽木夹杂其中,那一方黎民百姓头上的天空必有一天要坍塌下来,他们怨恨官吏,必将累及朝廷,因为官吏是朝廷委派。叔父,自度自量,你撑得起一方百姓头上青天否?!”
叔父听了,面红耳赤,却又不能反驳宋璟,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顿:“好你个宋璟,当了个宰相,就六亲不认。告诉你,你不准叔父我做官也没有什么打紧,叔父明天就去找你的下属,找你的门生故旧,打你的旗号,看他们哪个敢驳回叔父我的面子!”
宋璟听了,付之一笑:“酒喝得差不多了,天时也不早了,叔父请安歇吧。侄儿案头还有公务,恕不奉陪了。”
说罢,宋璟拱手行礼,退了出去,把叔父一人丢在榻上,越思越想越是怒火中烧,挥手一拂,把杯盘碗盏全都拂到了地上,颓然倒下,大气一口接一口地出。
碰了个软钉子,宋元超心有不甘,进了吏部,他腆着面皮,向吏部司官表明了身份。司官正左右为难,宋璟一个随从到了,向司官交代了宋璟的意思:若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讨官做,绝对不能从命,一概置之不理。
宋元超讨了个没趣,由此知道了宋璟秉性,不敢再行造次,拿了宋璟送的盘缠,灰溜溜地离开了长安。
”
明皇背手而立,好久不语,后来,他缓缓地说:“姚爱卿,你当朕的宰辅已有四年了,四年来,你着实是帮了朕的大忙,如今政通人和,你功不可没。既然你在朕面前开了口,朕也不好驳你的面子,你起来罢。”
姚崇跪着,对着明皇深深一叩头:“陛下,老臣代赵诲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姚崇起身,明皇过来,俯下身子,替他捡起了扔在地上的拐杖。姚崇连忙双手接过:“陛下,你折杀老臣了。”
明皇却淡淡地说:“姚爱卿,既然你来了,朕也有一件事,要当面问你。”
“陛下请讲。”
“听说你的两个儿子,在洛阳广纳宾客,广收馈赠,如今洛阳市面上流行一首民谣,不知爱卿有所耳闻否?”
姚崇不由得耳热心跳,低声说:“老臣不曾听闻。”
“好,朕听说了,可以转达于你:宰辅不受少卿收,少卿收了宰辅有。”
姚崇一时间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明皇却还不依不饶:“看来当时魏知古是秉公而为,据实上奏,朕耳目闭塞,以为他怀有私心,要挟嫌报复,如今看来,竟然是冤枉了他!”
回到住地,姚崇自觉四肢发麻,心中冰凉。明皇眼里的寒光令他如同芒刺在背,骨鲠在喉,他自觉已失明皇欢心,明皇对他已经不再信任。他不想为自己辩白,萌发了辞去相位,以求自安的念头。
他没有回四方馆,而是回了罔极寺,时至深夜,难以入眠,就提笔在灯下写了一道奏折,请求辞去丞相之位。第二天,至武德殿,面呈了明皇。
明皇看了奏折,许久不语。移时,把奏折轻轻掷于案上,目视着姚崇,和缓地问道:“姚爱卿,果真要归隐林泉么?”
姚崇顿首:“老臣年老体衰,常年不断药石。有心为圣主分担天下忧患,而身体不堪劳苦,请圣上恩准,老臣感恩不尽。”
明皇沉吟一阵:“朕也深知爱卿积劳成疾,不忍心再让你拖着病体为朕操劳。只是,爱卿辞相之后,谁能接你之位?”
姚崇心中已经为明皇选定了一人,此时,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道:“刑部尚书宋璟可堪此任。”
“是个能臣,但与爱卿相比,才具略逊。”
“圣上,宋璟为人正直,为官一向刚正不阿,这一点,老臣实实不能与他相比。陛下还记得神龙二年中宗要斩首韦月将之事否?”
“当然记得。韦月将上疏,告发武三思与韦庶有不伦之情,说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
“中宗听信谗言,盛怒之下,要将韦月将斩首,百官皆三缄其口,唯有宋璟出面为韦月将抱不平,请求查验实证。中宗听说了,头上冠带都来不及整理,撒着鞋就出了侧门,当面怒斥宋璟:朕已决意要斩韦月将,你为何要说三道四!”
明皇笑道:“朕记得当时宋璟面无惧色,侃侃陈词:韦月将告韦后与武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勘问,便要杀人,臣恐怕天下会议论纷纭,于陛下声名有累。因此,臣恳请陛下查实韦月将所言是否属实,如果是诬告之语,再将其斩首,天下人心才得平复。否则,臣决不能从命。”
“中宗气得暴跳如雷,宋璟依然是面不改色,据理力争:请陛下将微臣先斩首,不然,不能奉诏。”
“到后来,中宗不得不依了他,免了韦月将一死。”
“宋璟有此傲骨,连当朝皇帝都敢于当面直谏,宵小之辈,奸佞之徒,休想过得了他那一关,有他为陛下执掌朝政,陛下尽可放心。”
明皇颔首道:“有一件事情,姚爱卿你还不知道吧。宋璟在广州都督任上,朕遣内侍杨思勖去接他返京。宋璟接旨谢恩,上马与杨思勖同行,千里之遥,路上竟然没有与杨思勖说一句话。他肯定知道,杨思勖是朕贴身内侍,贵幸殿廷,可他就是视若等闲,毫无逢迎奉承之举。回来之后,杨思勖向朕据实说了。朕感他刚正不阿,这才委他以刑部大夫之职。”
“不结交权贵,不俯首权势,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风骨啊。”
明皇点头赞同,他看了姚崇一阵,又提了一个问题:“姚爱卿,你推举宋璟,除了他刚直之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
姚崇沉思片刻之后,徐徐道来:“老臣为相时,陛下初登大宝,新政初见端倪,而时政多变,老臣心机比常人活络,因而能不时变通,应对时局变化。于今陛下登基已逾四载,国策皆有定论,边疆渐趋稳固,此时启用一守法持正之人,维守既定之纲理国策,天下安定,陛下的治国理政方略得以继续稳固推进,乃社稷百姓之幸,也是陛下之福也!”
明皇:“如此说来,此人非宋璟而无他!”
“陛下圣明。”
明皇轻松地站起身来,拍了拍姚崇的肩膀:“姚爱卿,既然后继有人,朕也就不勉强留用你了,准许你从此归隐林泉。但是,你不能离朕远了,朝中有事,朕还要问政于你的。”
姚崇如释重负:“谢主隆恩。”
明皇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几天之后,在朝会上明皇下了口诏:姚崇年老多病,不堪操劳,准许其退隐荣养。不知明皇出于什么考虑,把拜相不过两个多月的源乾曜与姚崇一起罢免,相位由刑部尚书宋璟替代,稍后几日,明皇又下了一道诏书,拜中宗朝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工部侍郎苏颋为宰相。
宣政殿上,宋璟再三推辞,李隆基挥手道:“爱卿,这个位子,是姚相亲口举荐,是朕亲自量裁,舍你之外,别无他人,你就不要推辞了。再固辞不受,朕就要以为你是朕面前惺惺作态,故作高深了!”
宋璟闻说,这才勉强地跪拜谢恩,领受了相位。明皇目视宋璟,笑言:“宋相,昔日姚崇拜相,有‘十事要说’,给朕立了不少的规矩。今日你代替姚崇为相,想必也不会无话可说,朕愿像从前一样,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你这位新相今后有何打算,要给朕立下怎样的规矩,”
宋璟稍加思索,奏道:“陛下问得好!微臣不敢给陛下立规矩,但是,既然圣上委以重任,既在其位,应谋其事,才是为臣之道。仓促间不及虑及多事,但有两件事却是即刻间就浮上了微臣心头。”
明皇颔首道:“你说罢。”
“其一,文武百官,是朝廷之根基,国家政务依赖他们来上传下达,施行推进。若是选用了庸才劣才,更有那班墨吏贪官,一旦他们占据要津,榨黎民血汗,窃国家资财,势必形成贪腐遍地,世风日下。因此。微臣请陛下任用官员,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非廉者不用。”
明皇点头赞许:“这是老成谋国之说,朕依你。再说下一条罢。”
“纵观历代,君主昏聩,听信谗言,酿起祸乱,国家基业,往往毁于奸贼佞臣之口。臣冒昧呈请,今后百官奏事,陛下可命史官、谏官在一旁听事,令心怀鬼胎者不得不心存畏惧,不敢在君主面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听到这里,明皇笑呵呵地打断了宋璟的话:“宋爱卿,你给朕立下这么一条规矩。意思朕是个昏乱之君,长两个耳朵,专只听小人们的谄媚谗言么?”
宋璟慌忙下跪:“微臣罪该万死!”
明皇下位,亲手搀扶起宋璟:“爱卿何罪之有?!你之所奏,皆是为朕分忧为朕解虑的,朕丝毫也没有怪罪你的意思。从今以后,你就放手去做,朕希望你像姚崇一样,治理国家井井有条,有章有法,大唐中兴则指日可待!”
开元四年,宋璟接替姚崇,署理政务。上任伊始,他大刀阔斧,首先清理了京城内大大小小的“斜封官”,不问来路如何,一概罢免。为推行新政再一次扫清了道路,同时,大力提拔才德兼备之士,一时间,京城吏治新风徐徐,在任官员无不尽力勤于政事,各称其职,各尽其责。
宋璟的一位远房叔父宋元超听说了侄儿在朝中执掌大权,清理“斜封官”,京城空出了许多官位,于是心存侥幸,千里迢迢从家乡赶来长安求见宋璟。
宋璟请他到府邸中款待,酒酣耳热之时,宋元超目视宋璟,面带笑容,几番欲言又止。
宋璟有些奇怪,放下酒杯说:“叔父,您是有什么话想要跟侄儿说吗?”
叔父点头称是:“是呀,有一件小事想要请你帮忙。”
“叔父请讲。”
“这个吗,对你来说,易如反掌。”
“究竟何事,请叔父直言。”
“你看,叔父已是这一把年纪了,还是一介白丁,将来老了,能靠谁人?所以嘛,想趁着还能动弹,求个一官半职,积攒一些官俸,也好作养老之用。”
宋璟明白了叔父的来意,他声色不动,为叔父斟满了一杯酒,双手奉上:“叔父不过就是想做个官罢。”
“正是正是。”
“那好,请叔父自荐,有何德何能?能胜任哪个职分?”
宋璟的叔父以为所求有望,不禁大喜:“这个嘛,也不拘哪个职分,有个官位就行,你也知道,叔父虽无大才大德,但是,手下管几十个人还是绰绰有余。你如今是朝中重臣,赏叔父一个小官做做,也就是举手之劳而已。”
宋璟淡然一笑:“叔父,大官小官,都是国家支柱,千百根支柱,才能撑得起百姓头上青天,一根朽木夹杂其中,那一方黎民百姓头上的天空必有一天要坍塌下来,他们怨恨官吏,必将累及朝廷,因为官吏是朝廷委派。叔父,自度自量,你撑得起一方百姓头上青天否?!”
叔父听了,面红耳赤,却又不能反驳宋璟,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顿:“好你个宋璟,当了个宰相,就六亲不认。告诉你,你不准叔父我做官也没有什么打紧,叔父明天就去找你的下属,找你的门生故旧,打你的旗号,看他们哪个敢驳回叔父我的面子!”
宋璟听了,付之一笑:“酒喝得差不多了,天时也不早了,叔父请安歇吧。侄儿案头还有公务,恕不奉陪了。”
说罢,宋璟拱手行礼,退了出去,把叔父一人丢在榻上,越思越想越是怒火中烧,挥手一拂,把杯盘碗盏全都拂到了地上,颓然倒下,大气一口接一口地出。
碰了个软钉子,宋元超心有不甘,进了吏部,他腆着面皮,向吏部司官表明了身份。司官正左右为难,宋璟一个随从到了,向司官交代了宋璟的意思:若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讨官做,绝对不能从命,一概置之不理。
宋元超讨了个没趣,由此知道了宋璟秉性,不敢再行造次,拿了宋璟送的盘缠,灰溜溜地离开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