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昌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摘要: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荒诞的作家作品很多,但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贝克特和他的等待戈多。贝克特采用奇特的反戏剧形式,运用象征、隐喻等写作手法,创作出了经典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它的主题是什么?戈多到底是谁?等待是否有意义呢?这些都像是一个个迷一样,让人琢磨不定,给人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同时它又为我们解读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审美空间。
关键词:等待戈多反戏剧戈多到底是谁主题等待的意义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荒诞的作家作品很多,但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贝克特和他的等待戈多。大卫盖洛威说:“要是荒诞派艺术可以宣称有一个惟一的大师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萨缪尔贝克特。”[1]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中反英雄的人物形象和反传统的戏剧形式,对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已成定论。贝克特的创作思想曾受到但丁、笛卡尔、乔伊斯等人的影响,但从他的作品来看,所反映和提出的问题则更多地与存在主义哲学相近。对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存状况的探索是他创作的根本主题。
贝克特采用奇特的反戏剧形式,运用象征、隐喻等写作手法,创作出了经典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它的主题是什么?戈多到底是谁?等待是否有意义呢?这些都像是一个个迷一样,让人琢磨不定。本文从等待戈多的写作手法、戈多到底是谁、主题思想、等待的意义这四方面来论述从而得出此戏剧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或者说表现人生的荒诞与虚无,表现生活的无意义,还包含着使现代人从精神的贫困中得到振奋的东西,包含着对超越此在的神性存在的呼唤,包含着意义的重建。
等待戈多构思极为奇特,全剧只有两幕,场景只有一个——黄昏时分的一条乡间小路。剧中人物五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一主一仆波卓和乐克,以及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剧情十分简单: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路上等待什么,据说是戈多。这期间他们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或脱靴子,玩帽子,吃萝卜,上吊等。一会儿过来两个人,波卓以绳子牵着仆人幸运儿,又吃喝又演讲,热闹了一阵。但他们并不是戈多。这一幕的结尾是,一个孩子来告诉他们戈多不来了,可明天会来。两个商量说:“咱们走吧”但坐着不动。第二幕仍是重复这些荒唐的言行。但波卓与幸运儿一个瞎了一个哑了,也不再认识两个流浪汉。结尾处孩子又来了,说今天戈多不来了,可明天会来。这孩子是否是昨天的那个,无法确定。两个商量说明天再来等待戈多。又试图以及裤子的绳子上吊,但绳子一扯即断,上吊不成反而掉了裤子。“咱们走吧”但站着不动。
一、写作手法
1、“反戏剧”形式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是“反戏剧”等待戈多主题模糊不清,人物语无伦次,舞台形象混乱,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但这绝非标新立异的轻浅游戏。它具有极强的象征和隐喻特性,逻辑缜密,语言机锋密布,不可缩减的模糊性包容着丰富的意义。贝克特在戏剧创作中主张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他曾说,戏剧“需要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容纳混乱的生活而不试图改变混乱的性质,寻找一种能容纳混乱的形式是当前艺术家的任务”在贝克特的剧中处处体现了他对这种“能容纳这种混乱的形式”的探索。剧作家热衷于表现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时间、存在、孤独、死亡等等,尤其要表现的是人在荒诞世界中生存的无意义和等待的无望。因此,他的戏剧没有具体的社会背景、环境描写,情节和语言是他有意忽略的。她的戏剧中布景、道具、情节和语言都表现得无以复减的单纯,却以此达到无以复加的丰富。典型体现了荒诞派的“反戏剧”特征。在贝克特笔下,人物没有独特的个性,客观环境也非常简单。为了充分展示现实的无序和荒诞,他有意塑造扭曲甚至变形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经常使人物在特定的时空陷入无言的境地,用长时间的沉默揭示人物难以言状的精神痛苦。在那些人物身上,很少或没有具体的身份与背景,因为他们是全人类的不同状态的象征。而环境、场景、实践更是被有意隐去。因为对贝克特来说,所有具体的介绍都只能表现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某一个具体人物的生存状态。这些都是非本质的,只有那些高度概括的,抽象、而超现实的存在才是最高意义上的真实。在他笔下,人物和道具只是直喻社会的一个符号而已。
2、象征和隐喻修辞手法
等待戈多的剧情发生在一条光秃秃的小路上,道具只有一颗仅有四五片叶子的矮树。这颗几乎枯萎的矮树如同是对春天的莫大讽刺,它与其说是春天的象征,不如说是荒原的隐喻。贝克特以这棵树暗示了人类的困境: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孤独而荒诞,唯一的出路就是等待或自杀。剧中,一颗光秃、黝黑的树始终占据了观众的主要视野。对西方人来说,这无疑对圣经事件的双重隐喻并暗指基督教传统教义上的两点。一方面,它是对创世纪中伊甸园事件的隐喻。伊甸园中的禁果之树使人在获得理性和人性尊严的同时,也使被逐出乐园的人从此踏上一条根植了传统基督教神学呼唤信众虔心受苦、等待救世主的救赎说教。另一方面,这书又是对圣子基督的受难和复活事件的隐喻。这又根植了基督教有关显灵、道成肉身的信条。第一幕中的枯树到第二幕中的长着四、五片绿叶的树,这表明一种时间性,绿叶只不过暗示随着他们的等待,时间也在悄然流逝。短时间的流逝和永恒。在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抽象化的人”通过抽去人物身上现实存在的个体性特征,人物成了抽象化的人。同时,不同人物又象征性的相互对应:动作和思想,理性和非理想,肉体和灵魂。埃斯特拉冈代表的是人的动作、非理性、肉体,弗拉基米尔代表的则是思维、理性即灵魂。所有的人物象征性的代表了整个人类。他们是现代西方人的代表,高度概括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生气的幻灭,绝望痛苦的精神状态。剧中的波卓与乐克是两个流浪汉形象的补充和对照。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渲染了人生痛苦、毫无意义的主题。这俩人之间是一种奇异的主仆关系,奇异之处首先在于他们彼此依赖,谁都无法摆脱对方而独立存在。波卓扬言要赶走乐克,而实际上他的任何微不足道的需要都得由乐克去完成,没有乐克他根本就无法生存。乐克虽遭受波卓的不断羞辱,却一味讨好波卓,唯恐被他赶走。其次是主仆二人在精神上相互折磨。乐克固然被波卓视为一头“猪猡”但波卓却因为乐克老在自己眼前而痛苦不堪,担心他要“谋杀”自己。波卓与乐克的“主仆”关系,其实是现代西方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看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奴役”他人的欲望,只有把他人看成某个确定的角色,自己才能获得相对确实的存在。波卓与乐克失掉了对方,也就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在剧中,他们似乎在等待“戈多”而是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驱使似的急急忙忙赶赴前程,仿佛在自己的痛苦中自有一种“充实”不过这“充实”同样毫无意义。从第一幕到第二幕,波卓和乐克走了一圈又转回原地,一个成了瞎子,另一个变成哑巴。他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之间的象征。他们的生存方式不过是又一种悲剧而已。剧本临终,这一主一仆有又跌跌撞撞地启程了,因此这悲剧还会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正像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寻死不得,继续等待“戈多”来临一样。实际上,剧中的这四个人都在等待,等待着某种力量拯救自己。
二、戈多代表什么
1、代表上帝
在等待戈多发表与上演以来的近半个世纪里,人们对它的主题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争论。争论的焦点在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上。对戈多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而戈多到底是谁,他代表什么,作品中只有一些模糊的暗示而没有明确的说明。有人通过考证,发现戈多的法语“godot”是英语“god”(上帝)的变形后缀“ot”是法语中名字的昵称,认为等待戈多即等待上帝的拯救。
尽管作品没有明确指出戈多就是上帝,但我们能肯定的说,作者是在寻找一种超验的拯救方式。从作品许多处对上帝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上帝有种欲舍不能的感情。两个流浪汉关于与耶稣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两个强盗的议论,出自圣经。据新旧约全书路加福音记载,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同钉的有两个强盗。强盗甲讥笑耶稣说:“你不是耶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强盗乙马上责备自己的同伴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神吗?我们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接着强盗甲又对耶稣说:“耶稣啊,你的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耶稣对强盗甲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2]以后的许多使徒行附会说强盗甲因为信仰上帝而得到拯救,进入天国了。强盗乙因为不信上帝而被打入地... -->>
摘要: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荒诞的作家作品很多,但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贝克特和他的等待戈多。贝克特采用奇特的反戏剧形式,运用象征、隐喻等写作手法,创作出了经典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它的主题是什么?戈多到底是谁?等待是否有意义呢?这些都像是一个个迷一样,让人琢磨不定,给人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同时它又为我们解读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审美空间。
关键词:等待戈多反戏剧戈多到底是谁主题等待的意义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荒诞的作家作品很多,但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贝克特和他的等待戈多。大卫盖洛威说:“要是荒诞派艺术可以宣称有一个惟一的大师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萨缪尔贝克特。”[1]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中反英雄的人物形象和反传统的戏剧形式,对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已成定论。贝克特的创作思想曾受到但丁、笛卡尔、乔伊斯等人的影响,但从他的作品来看,所反映和提出的问题则更多地与存在主义哲学相近。对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存状况的探索是他创作的根本主题。
贝克特采用奇特的反戏剧形式,运用象征、隐喻等写作手法,创作出了经典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它的主题是什么?戈多到底是谁?等待是否有意义呢?这些都像是一个个迷一样,让人琢磨不定。本文从等待戈多的写作手法、戈多到底是谁、主题思想、等待的意义这四方面来论述从而得出此戏剧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或者说表现人生的荒诞与虚无,表现生活的无意义,还包含着使现代人从精神的贫困中得到振奋的东西,包含着对超越此在的神性存在的呼唤,包含着意义的重建。
等待戈多构思极为奇特,全剧只有两幕,场景只有一个——黄昏时分的一条乡间小路。剧中人物五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一主一仆波卓和乐克,以及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剧情十分简单: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路上等待什么,据说是戈多。这期间他们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或脱靴子,玩帽子,吃萝卜,上吊等。一会儿过来两个人,波卓以绳子牵着仆人幸运儿,又吃喝又演讲,热闹了一阵。但他们并不是戈多。这一幕的结尾是,一个孩子来告诉他们戈多不来了,可明天会来。两个商量说:“咱们走吧”但坐着不动。第二幕仍是重复这些荒唐的言行。但波卓与幸运儿一个瞎了一个哑了,也不再认识两个流浪汉。结尾处孩子又来了,说今天戈多不来了,可明天会来。这孩子是否是昨天的那个,无法确定。两个商量说明天再来等待戈多。又试图以及裤子的绳子上吊,但绳子一扯即断,上吊不成反而掉了裤子。“咱们走吧”但站着不动。
一、写作手法
1、“反戏剧”形式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是“反戏剧”等待戈多主题模糊不清,人物语无伦次,舞台形象混乱,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但这绝非标新立异的轻浅游戏。它具有极强的象征和隐喻特性,逻辑缜密,语言机锋密布,不可缩减的模糊性包容着丰富的意义。贝克特在戏剧创作中主张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他曾说,戏剧“需要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容纳混乱的生活而不试图改变混乱的性质,寻找一种能容纳混乱的形式是当前艺术家的任务”在贝克特的剧中处处体现了他对这种“能容纳这种混乱的形式”的探索。剧作家热衷于表现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时间、存在、孤独、死亡等等,尤其要表现的是人在荒诞世界中生存的无意义和等待的无望。因此,他的戏剧没有具体的社会背景、环境描写,情节和语言是他有意忽略的。她的戏剧中布景、道具、情节和语言都表现得无以复减的单纯,却以此达到无以复加的丰富。典型体现了荒诞派的“反戏剧”特征。在贝克特笔下,人物没有独特的个性,客观环境也非常简单。为了充分展示现实的无序和荒诞,他有意塑造扭曲甚至变形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经常使人物在特定的时空陷入无言的境地,用长时间的沉默揭示人物难以言状的精神痛苦。在那些人物身上,很少或没有具体的身份与背景,因为他们是全人类的不同状态的象征。而环境、场景、实践更是被有意隐去。因为对贝克特来说,所有具体的介绍都只能表现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某一个具体人物的生存状态。这些都是非本质的,只有那些高度概括的,抽象、而超现实的存在才是最高意义上的真实。在他笔下,人物和道具只是直喻社会的一个符号而已。
2、象征和隐喻修辞手法
等待戈多的剧情发生在一条光秃秃的小路上,道具只有一颗仅有四五片叶子的矮树。这颗几乎枯萎的矮树如同是对春天的莫大讽刺,它与其说是春天的象征,不如说是荒原的隐喻。贝克特以这棵树暗示了人类的困境: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孤独而荒诞,唯一的出路就是等待或自杀。剧中,一颗光秃、黝黑的树始终占据了观众的主要视野。对西方人来说,这无疑对圣经事件的双重隐喻并暗指基督教传统教义上的两点。一方面,它是对创世纪中伊甸园事件的隐喻。伊甸园中的禁果之树使人在获得理性和人性尊严的同时,也使被逐出乐园的人从此踏上一条根植了传统基督教神学呼唤信众虔心受苦、等待救世主的救赎说教。另一方面,这书又是对圣子基督的受难和复活事件的隐喻。这又根植了基督教有关显灵、道成肉身的信条。第一幕中的枯树到第二幕中的长着四、五片绿叶的树,这表明一种时间性,绿叶只不过暗示随着他们的等待,时间也在悄然流逝。短时间的流逝和永恒。在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抽象化的人”通过抽去人物身上现实存在的个体性特征,人物成了抽象化的人。同时,不同人物又象征性的相互对应:动作和思想,理性和非理想,肉体和灵魂。埃斯特拉冈代表的是人的动作、非理性、肉体,弗拉基米尔代表的则是思维、理性即灵魂。所有的人物象征性的代表了整个人类。他们是现代西方人的代表,高度概括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生气的幻灭,绝望痛苦的精神状态。剧中的波卓与乐克是两个流浪汉形象的补充和对照。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渲染了人生痛苦、毫无意义的主题。这俩人之间是一种奇异的主仆关系,奇异之处首先在于他们彼此依赖,谁都无法摆脱对方而独立存在。波卓扬言要赶走乐克,而实际上他的任何微不足道的需要都得由乐克去完成,没有乐克他根本就无法生存。乐克虽遭受波卓的不断羞辱,却一味讨好波卓,唯恐被他赶走。其次是主仆二人在精神上相互折磨。乐克固然被波卓视为一头“猪猡”但波卓却因为乐克老在自己眼前而痛苦不堪,担心他要“谋杀”自己。波卓与乐克的“主仆”关系,其实是现代西方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看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奴役”他人的欲望,只有把他人看成某个确定的角色,自己才能获得相对确实的存在。波卓与乐克失掉了对方,也就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在剧中,他们似乎在等待“戈多”而是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驱使似的急急忙忙赶赴前程,仿佛在自己的痛苦中自有一种“充实”不过这“充实”同样毫无意义。从第一幕到第二幕,波卓和乐克走了一圈又转回原地,一个成了瞎子,另一个变成哑巴。他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之间的象征。他们的生存方式不过是又一种悲剧而已。剧本临终,这一主一仆有又跌跌撞撞地启程了,因此这悲剧还会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正像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寻死不得,继续等待“戈多”来临一样。实际上,剧中的这四个人都在等待,等待着某种力量拯救自己。
二、戈多代表什么
1、代表上帝
在等待戈多发表与上演以来的近半个世纪里,人们对它的主题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争论。争论的焦点在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上。对戈多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而戈多到底是谁,他代表什么,作品中只有一些模糊的暗示而没有明确的说明。有人通过考证,发现戈多的法语“godot”是英语“god”(上帝)的变形后缀“ot”是法语中名字的昵称,认为等待戈多即等待上帝的拯救。
尽管作品没有明确指出戈多就是上帝,但我们能肯定的说,作者是在寻找一种超验的拯救方式。从作品许多处对上帝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上帝有种欲舍不能的感情。两个流浪汉关于与耶稣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两个强盗的议论,出自圣经。据新旧约全书路加福音记载,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同钉的有两个强盗。强盗甲讥笑耶稣说:“你不是耶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强盗乙马上责备自己的同伴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神吗?我们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接着强盗甲又对耶稣说:“耶稣啊,你的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耶稣对强盗甲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2]以后的许多使徒行附会说强盗甲因为信仰上帝而得到拯救,进入天国了。强盗乙因为不信上帝而被打入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