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赖活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巨款,我记得,《账房先生》的稿费是351块,请客后,我买了一套西服,95块,这套西服足足穿了四年。
那是一段非常特别的日子,在那个时候念过大学的人,你现在回想起你的大学升学,是不是也像朱枸先生一样,充满无奈,充满孤独?不过无论怎么样,它又是幸福的,我们能基本上无忧无虑地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我们感谢那时候的政策。现在当我们每次都听到那些精英们叫嚣着跟国际接轨,搞教育体制改革,把很多像朱枸先生一样贫困的子弟拒之大学的门外的时候,当我听到有人因交不起学费而服毒自杀的时候、当我们听到很多人不得不荒废了学业打工挣学费的时候,我真想拿出我从前的那把杀猪宰羊的刀,一刀捅了他。要不,也用我以前用来阉猪、阉鸡的刀,一刀就解决了他,让他像一个被阉了的公鸡一样温顺,而不是像一个好斗的公鸡一样,成天引颈高歌:教育体制改革啊!与国际接轨啊!
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眼就过去了。到了大四下学期实习的时候,我们知道,大学生活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但来不及留恋、伤感,就面临了毕业分配的问题。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毕业一般回到生源地,就是说,你从哪考上的,就回到那里。而畜牧专业的,基本上回到县畜牧,然后分到乡畜牧兽医站。不像现在的,你学兽医的,只要你有本事找到妇幼保健院接收,你就可以去;你学幼教的,只要有大学想要你,同样可以去当讲师。
更为主要的是,在我们专业每年都要分几个到农场,而且大多是劳改农场。按照当时的想法,这是最差的单位,所以大家都胆战心惊,生怕自己被发配(不是分配)出去。跟班主任、跟系主任说话都客气起来,成天把笑脸凑过去。现在看起来,我们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后来我们班有两位仁兄“不幸”成行,其中一位一生气连毕业照也不照了。可是前两年我见到他们的时候,觉得他们过得比任何一个同学都好。而我们班分配回去的,有些现在还在兽医站呆着,有的分到饲料公司早就下岗了,有的转行做着跟专业毫不沾边的工作,像朱枸先生。而一位杨同学,在一个几千人的农场里当领导,据说,美国就考察了好多次。另一位分到劳改农场的,现在的警衔都是一督了,穿上警服,神气得像是现在的正处级干部。同学聚会的时候,都感慨万千。
那时候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我回到生源地后,就跟女朋友相隔万水千山了。但我又没有这个能力去到她工作的地方去工作——那已经是跨地区了。我出动所有的关系,终因没有关系,最终断绝了这个念头。有本事的同学有的在南宁找了单位,有的进了地区、起码是县的单位,我还是毫无着落。毕业前,我在我县的一个鸡场实习,在那段时间,我托朋友们帮我找关系,甚至《广西文学》的编辑梁宪华先生也帮我找人推荐,想留在县城,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帮上忙。
我感到非常的绝望和孤独无援。
只是现在回想起大学的情形,心潮起伏。曾经,有同学到南宁来,好几个是十多年没见过面了,那时候我还没病,那天晚上,我们放开喝酒,不到一个钟头,大家东倒西歪,讲起读书时候的诸多细节,感慨万千。也见到女同学,依旧用“只恨当初不下手”、“拆散一对是一对”来调侃一番。但说句老实话,40多岁的女同学,已经有点惨不忍睹了(但愿女同学们不要敲我)。不单她们,大家都老了,皱纹四起,白发横生,让人感叹时间的无情。
巨款,我记得,《账房先生》的稿费是351块,请客后,我买了一套西服,95块,这套西服足足穿了四年。
那是一段非常特别的日子,在那个时候念过大学的人,你现在回想起你的大学升学,是不是也像朱枸先生一样,充满无奈,充满孤独?不过无论怎么样,它又是幸福的,我们能基本上无忧无虑地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我们感谢那时候的政策。现在当我们每次都听到那些精英们叫嚣着跟国际接轨,搞教育体制改革,把很多像朱枸先生一样贫困的子弟拒之大学的门外的时候,当我听到有人因交不起学费而服毒自杀的时候、当我们听到很多人不得不荒废了学业打工挣学费的时候,我真想拿出我从前的那把杀猪宰羊的刀,一刀捅了他。要不,也用我以前用来阉猪、阉鸡的刀,一刀就解决了他,让他像一个被阉了的公鸡一样温顺,而不是像一个好斗的公鸡一样,成天引颈高歌:教育体制改革啊!与国际接轨啊!
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眼就过去了。到了大四下学期实习的时候,我们知道,大学生活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但来不及留恋、伤感,就面临了毕业分配的问题。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毕业一般回到生源地,就是说,你从哪考上的,就回到那里。而畜牧专业的,基本上回到县畜牧,然后分到乡畜牧兽医站。不像现在的,你学兽医的,只要你有本事找到妇幼保健院接收,你就可以去;你学幼教的,只要有大学想要你,同样可以去当讲师。
更为主要的是,在我们专业每年都要分几个到农场,而且大多是劳改农场。按照当时的想法,这是最差的单位,所以大家都胆战心惊,生怕自己被发配(不是分配)出去。跟班主任、跟系主任说话都客气起来,成天把笑脸凑过去。现在看起来,我们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后来我们班有两位仁兄“不幸”成行,其中一位一生气连毕业照也不照了。可是前两年我见到他们的时候,觉得他们过得比任何一个同学都好。而我们班分配回去的,有些现在还在兽医站呆着,有的分到饲料公司早就下岗了,有的转行做着跟专业毫不沾边的工作,像朱枸先生。而一位杨同学,在一个几千人的农场里当领导,据说,美国就考察了好多次。另一位分到劳改农场的,现在的警衔都是一督了,穿上警服,神气得像是现在的正处级干部。同学聚会的时候,都感慨万千。
那时候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我回到生源地后,就跟女朋友相隔万水千山了。但我又没有这个能力去到她工作的地方去工作——那已经是跨地区了。我出动所有的关系,终因没有关系,最终断绝了这个念头。有本事的同学有的在南宁找了单位,有的进了地区、起码是县的单位,我还是毫无着落。毕业前,我在我县的一个鸡场实习,在那段时间,我托朋友们帮我找关系,甚至《广西文学》的编辑梁宪华先生也帮我找人推荐,想留在县城,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帮上忙。
我感到非常的绝望和孤独无援。
只是现在回想起大学的情形,心潮起伏。曾经,有同学到南宁来,好几个是十多年没见过面了,那时候我还没病,那天晚上,我们放开喝酒,不到一个钟头,大家东倒西歪,讲起读书时候的诸多细节,感慨万千。也见到女同学,依旧用“只恨当初不下手”、“拆散一对是一对”来调侃一番。但说句老实话,40多岁的女同学,已经有点惨不忍睹了(但愿女同学们不要敲我)。不单她们,大家都老了,皱纹四起,白发横生,让人感叹时间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