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问道 (2/2)
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读书成神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章杉很快就摆开架势开始看书了。
章杉先是看了一会中华书局版《论语译注》,杨伯峻写的。
这本书在《论语》的诸多译注版本里还算不错。
上来就是熟悉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章杉也没有停留,毕竟都是很熟悉的内容。
章杉看的很快,不到两个小时,章杉就从第一篇学而篇一直看到了最后一篇尧曰篇。
在卓越记忆和卓越归纳的作用下,章杉很容易就将整本书脉络化网格化了。
章杉突然想到了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道”这个字在《论语》中也是反复出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而且在《论语》中“道”不仅仅被用作名词,还被用作动词:
“道千乘之国”中的“道”显然是治理的意思。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中的“道”明显是诱导的意思。
但章杉对道的动词性没什么兴趣,章杉只对道的名词性感兴趣。
章杉想到了曾经思考过的那个问题——“道”是什么?
刚好章杉也带着笔记本电脑,索性就上网搜起来了关于“道”的描述: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
“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
“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列子》
“......”
章杉查了很多资料,看起来儒家的“道”反而相对好理解一些,毕竟儒家道就是是人间道。
而道家的“道”章杉不理解,索性又拿起了那本《道德经》读了起来。
章杉似乎发现了《道德经》的一个奇妙用处——能让自己最快速地静下心来!
花了一个小时读了一遍之后,章杉觉得《道德经》里对“道”最像下定义一样的描述,反而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句话。
从“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里来看,老子(李耳)说他也不知道他所设想的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索性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道”。
按照《道德经》中对“道”的描写,“道”是真实的,它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它是物质的,但它空虚又不可见,好像不存在一样。
章杉觉得这就很玄学了,不过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李耳)始终把“道”放在和“天”“地”“人”几乎等同的高度。
《道德经》中没有直接介绍找寻“道”的方法,但从只言片语中也是有迹可循。
比如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
“为学日益”好理解,是说“做学问是一点的积累”。
也就是说做学问是做加法。
虽然章杉文言文基础不是特别强,但按照对“为道日益”的理解反着来看:
追求“道”就是一点点地做减法。
看着这个似是而非的答案章杉依旧不是很满意。
可是章杉知道了有的问题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
有的问题的答案则要用一生去追寻了......
……
章杉很快就摆开架势开始看书了。
章杉先是看了一会中华书局版《论语译注》,杨伯峻写的。
这本书在《论语》的诸多译注版本里还算不错。
上来就是熟悉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章杉也没有停留,毕竟都是很熟悉的内容。
章杉看的很快,不到两个小时,章杉就从第一篇学而篇一直看到了最后一篇尧曰篇。
在卓越记忆和卓越归纳的作用下,章杉很容易就将整本书脉络化网格化了。
章杉突然想到了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道”这个字在《论语》中也是反复出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而且在《论语》中“道”不仅仅被用作名词,还被用作动词:
“道千乘之国”中的“道”显然是治理的意思。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中的“道”明显是诱导的意思。
但章杉对道的动词性没什么兴趣,章杉只对道的名词性感兴趣。
章杉想到了曾经思考过的那个问题——“道”是什么?
刚好章杉也带着笔记本电脑,索性就上网搜起来了关于“道”的描述: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
“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
“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列子》
“......”
章杉查了很多资料,看起来儒家的“道”反而相对好理解一些,毕竟儒家道就是是人间道。
而道家的“道”章杉不理解,索性又拿起了那本《道德经》读了起来。
章杉似乎发现了《道德经》的一个奇妙用处——能让自己最快速地静下心来!
花了一个小时读了一遍之后,章杉觉得《道德经》里对“道”最像下定义一样的描述,反而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句话。
从“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里来看,老子(李耳)说他也不知道他所设想的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索性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道”。
按照《道德经》中对“道”的描写,“道”是真实的,它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它是物质的,但它空虚又不可见,好像不存在一样。
章杉觉得这就很玄学了,不过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李耳)始终把“道”放在和“天”“地”“人”几乎等同的高度。
《道德经》中没有直接介绍找寻“道”的方法,但从只言片语中也是有迹可循。
比如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
“为学日益”好理解,是说“做学问是一点的积累”。
也就是说做学问是做加法。
虽然章杉文言文基础不是特别强,但按照对“为道日益”的理解反着来看:
追求“道”就是一点点地做减法。
看着这个似是而非的答案章杉依旧不是很满意。
可是章杉知道了有的问题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
有的问题的答案则要用一生去追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