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李豫初登基后的一系列赏罚诏令,李汲颇不以为然,便私下里向李适探问。
首先——“圣人因何不立殿下为太子,而要命以元帅啊?”
李适回答道:“这是孤向圣人所请。河北未定,贼势方炽,孤乃望能身将大军,出而讨贼,安定国家社稷。而若被立为太子……”顿了一顿,嘴角一撇:“孤可不想才脱百孙邸的囚笼,又入东宫缧绁啊!”
李汲一挑眉毛,问道:“自上皇以来,便囚诸子于十六王宅,即便太子也不能外,父子相疑,一至于此……然殿下终究不同,今上践祚,多赖殿下之力,必无疑忌之理啊,即便做了太子,也不至于再遭幽禁吧?”
李适回答:“便如此,终究没有太子将兵出外之理啊。且……”本来想说:“说不定正因为我立了大功,老爹才更疑忌我呢。”最终却还是咽了,没敢说出口。
李汲提醒他:“德性易驰,恩宠易衰,圣人又不是只有殿下一个儿子,还须早定储位,以免节外生枝为好。且,圣人何时迎回沈妃?”
其实还有一问,那就是:“你爹打算立你娘做皇后么?”
倘若李豫肯立沈妃为后,那么李适就是妥妥的嫡长子,根基牢固,则储位不说百分百吧,也有八九成的机会脱不出李适掌心。但问题是李豫对沈氏早就宠衰恩尽啦,如今最宠爱的是另一名侧妃独孤氏。
独孤氏也是有儿子的,即李豫第七子、延庆郡王李迥。则若独孤氏为后,李迥便能以嫡子的身份,威胁到李适了。
此外,李豫次子、益昌郡王李邈,也有一定的问鼎资格。因为李邈生母崔氏,曾经是李豫广平王时代的正妃,虽说后来被迫离婚了吧,但李邈论起出身来,终究要比李适高贵些——除非沈妃被立为皇后。
——崔妃生育二子,还有一个召王李偲,倒可以不论了,因为李偲已在五年前被祖父李亨收为养子,从此一跃而成为李适的十一叔……李汲也腹诽啊,你们家还真是奇怪,刚死的混蛋皇帝也惯能出妖蛾子。
李适听了李汲的话,半晌沉默不语,最终一摆手:“且先定了乱事,再说吧。”
就此收束这一话题,李汲又问:“则为何要尊老阉为‘尚父’?”
“尚父”之称,始于兴周名臣吕望,也就是民间传说里的姜太公。历代对其二字,俱有两解:“尚”,一说是崇尚之意,一说是吕望之字——故谓“姜尚”;“父”,一说同“甫”,男子之美称也,一说是指父辈。
也就是说,两字都往低里论,是周武王亲切地称呼吕望之字,而不呼名,以示恩宠——李汲本人是倾向于这种说法的。但大多数儒者的意见,还是认为两字都应该往高里论,是周武王以父辈敬待吕望,相当于叫他:“我尊敬的叔父。”
无疑,李豫设此名号,以称李辅国,也是后一种意思。
李汲心说这都已经满朝敬呼“五父”了,皇帝又跳出来拾人牙慧,尊为“尚父”,那老阉的尾巴还不翘到天上去啊?有必要这么宠着他么?
李适微笑着反问道:“闻长卫近常读史,可知师尚父(吕望)之后,李辅国之前,其谁曾冠此号啊?”
李汲脑子一转,不禁悚然——“董卓!”
李适点点头,压低声音说:“先帝方崩之时,李辅国便有横夺北衙禁军之意,幸亏长卫点醒,圣人才能不中其圈套。然而此番宫变,李辅国实立大功,且又党羽遍布朝中,圣人甫登基,实不宜惩处之,恐生变乱。因而尊以虚号,以阻他入政事堂……”
当日李豫才脱灾厄,心旌摇荡之下,见李辅国领兵前来护卫,自然要说几句嘉勉的话,但不合情急之下,口出诓言:“想来圣人听闻,是必肯拜李公为相的……”
本来一脚开球,打算踢给老爹,没想到一转眼老爹就挂了,李豫自己变成了“圣人”,则李辅国肯定希望他能够兑现承诺啊。
实话说李豫并不喜欢李辅国,往日不过虚与委蛇罢了——即便要信用阉宦,他也肯定考虑程元振,或者窦文场、霍仙鸣等人,至于老爹留下来的李辅国、鱼朝恩,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迟早要靠边儿站。
因而据李适所说,李豫这是假以虚名尊崇,为了阻止李辅国进入政事堂。
李汲想了想,问:“圣人果然命殿下来问我,想要什么赏赐么?”
其实此次宫变,李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但却非常关键,连续两次救下了李豫的性命;加上有李适居中保举,则在李豫看来,唯长卫是朕心腹之人也——次为程元振,至于马燧、李晟等,只能算是才刚投效的,还不可尽信。
因而特遣李适来问李汲,除了官升五品,圣口赞为“键侠”,你还有什么要求没有啊?
李适点头:“复有何请,长卫可以直言不讳。”
李汲掰着手指头,说:“则臣有三请。”
李适心说你胃口还挺大——“尽可明言。”
“其一,请圣人下诏,召家兄还朝。”
李适抚掌而笑:“此圣人与孤之本愿也,何必长卫开口恳请?”
李豫原本是因为老爹的关系,才对李泌敬待以师礼;其后出任兵马元帅,李泌为长史,帅府中事务,基本上都由李泌处理,实在是李豫须臾也离不得的臂膀,就此更爱其才。尤其“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李亨在位时所命诸相,有骄纵的,有颟顸的,有怠惰的,有素餐的,不能说全是污糟玩意儿吧,但比起李泌来,差距极其的明显。
因而李亨还在的时候,李适就曾多次向祖父建言,应该召回李泌,委以国事,李亨哼哼哈哈的,貌似深以为然,偏偏就是拖着不办。李适再向李豫进言,李豫明确表态:“若孤践位,必委国事于长源先生。”
因而今天李汲一提起此... -->>
对于李豫初登基后的一系列赏罚诏令,李汲颇不以为然,便私下里向李适探问。
首先——“圣人因何不立殿下为太子,而要命以元帅啊?”
李适回答道:“这是孤向圣人所请。河北未定,贼势方炽,孤乃望能身将大军,出而讨贼,安定国家社稷。而若被立为太子……”顿了一顿,嘴角一撇:“孤可不想才脱百孙邸的囚笼,又入东宫缧绁啊!”
李汲一挑眉毛,问道:“自上皇以来,便囚诸子于十六王宅,即便太子也不能外,父子相疑,一至于此……然殿下终究不同,今上践祚,多赖殿下之力,必无疑忌之理啊,即便做了太子,也不至于再遭幽禁吧?”
李适回答:“便如此,终究没有太子将兵出外之理啊。且……”本来想说:“说不定正因为我立了大功,老爹才更疑忌我呢。”最终却还是咽了,没敢说出口。
李汲提醒他:“德性易驰,恩宠易衰,圣人又不是只有殿下一个儿子,还须早定储位,以免节外生枝为好。且,圣人何时迎回沈妃?”
其实还有一问,那就是:“你爹打算立你娘做皇后么?”
倘若李豫肯立沈妃为后,那么李适就是妥妥的嫡长子,根基牢固,则储位不说百分百吧,也有八九成的机会脱不出李适掌心。但问题是李豫对沈氏早就宠衰恩尽啦,如今最宠爱的是另一名侧妃独孤氏。
独孤氏也是有儿子的,即李豫第七子、延庆郡王李迥。则若独孤氏为后,李迥便能以嫡子的身份,威胁到李适了。
此外,李豫次子、益昌郡王李邈,也有一定的问鼎资格。因为李邈生母崔氏,曾经是李豫广平王时代的正妃,虽说后来被迫离婚了吧,但李邈论起出身来,终究要比李适高贵些——除非沈妃被立为皇后。
——崔妃生育二子,还有一个召王李偲,倒可以不论了,因为李偲已在五年前被祖父李亨收为养子,从此一跃而成为李适的十一叔……李汲也腹诽啊,你们家还真是奇怪,刚死的混蛋皇帝也惯能出妖蛾子。
李适听了李汲的话,半晌沉默不语,最终一摆手:“且先定了乱事,再说吧。”
就此收束这一话题,李汲又问:“则为何要尊老阉为‘尚父’?”
“尚父”之称,始于兴周名臣吕望,也就是民间传说里的姜太公。历代对其二字,俱有两解:“尚”,一说是崇尚之意,一说是吕望之字——故谓“姜尚”;“父”,一说同“甫”,男子之美称也,一说是指父辈。
也就是说,两字都往低里论,是周武王亲切地称呼吕望之字,而不呼名,以示恩宠——李汲本人是倾向于这种说法的。但大多数儒者的意见,还是认为两字都应该往高里论,是周武王以父辈敬待吕望,相当于叫他:“我尊敬的叔父。”
无疑,李豫设此名号,以称李辅国,也是后一种意思。
李汲心说这都已经满朝敬呼“五父”了,皇帝又跳出来拾人牙慧,尊为“尚父”,那老阉的尾巴还不翘到天上去啊?有必要这么宠着他么?
李适微笑着反问道:“闻长卫近常读史,可知师尚父(吕望)之后,李辅国之前,其谁曾冠此号啊?”
李汲脑子一转,不禁悚然——“董卓!”
李适点点头,压低声音说:“先帝方崩之时,李辅国便有横夺北衙禁军之意,幸亏长卫点醒,圣人才能不中其圈套。然而此番宫变,李辅国实立大功,且又党羽遍布朝中,圣人甫登基,实不宜惩处之,恐生变乱。因而尊以虚号,以阻他入政事堂……”
当日李豫才脱灾厄,心旌摇荡之下,见李辅国领兵前来护卫,自然要说几句嘉勉的话,但不合情急之下,口出诓言:“想来圣人听闻,是必肯拜李公为相的……”
本来一脚开球,打算踢给老爹,没想到一转眼老爹就挂了,李豫自己变成了“圣人”,则李辅国肯定希望他能够兑现承诺啊。
实话说李豫并不喜欢李辅国,往日不过虚与委蛇罢了——即便要信用阉宦,他也肯定考虑程元振,或者窦文场、霍仙鸣等人,至于老爹留下来的李辅国、鱼朝恩,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迟早要靠边儿站。
因而据李适所说,李豫这是假以虚名尊崇,为了阻止李辅国进入政事堂。
李汲想了想,问:“圣人果然命殿下来问我,想要什么赏赐么?”
其实此次宫变,李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但却非常关键,连续两次救下了李豫的性命;加上有李适居中保举,则在李豫看来,唯长卫是朕心腹之人也——次为程元振,至于马燧、李晟等,只能算是才刚投效的,还不可尽信。
因而特遣李适来问李汲,除了官升五品,圣口赞为“键侠”,你还有什么要求没有啊?
李适点头:“复有何请,长卫可以直言不讳。”
李汲掰着手指头,说:“则臣有三请。”
李适心说你胃口还挺大——“尽可明言。”
“其一,请圣人下诏,召家兄还朝。”
李适抚掌而笑:“此圣人与孤之本愿也,何必长卫开口恳请?”
李豫原本是因为老爹的关系,才对李泌敬待以师礼;其后出任兵马元帅,李泌为长史,帅府中事务,基本上都由李泌处理,实在是李豫须臾也离不得的臂膀,就此更爱其才。尤其“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李亨在位时所命诸相,有骄纵的,有颟顸的,有怠惰的,有素餐的,不能说全是污糟玩意儿吧,但比起李泌来,差距极其的明显。
因而李亨还在的时候,李适就曾多次向祖父建言,应该召回李泌,委以国事,李亨哼哼哈哈的,貌似深以为然,偏偏就是拖着不办。李适再向李豫进言,李豫明确表态:“若孤践位,必委国事于长源先生。”
因而今天李汲一提起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