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半亩方塘**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女,女儿和我一样,对一天三顿正餐没多大兴趣,对小吃有浓厚的兴趣。
我家楼对面是一所高校,随着全国四面八方的学子拥入这学府,全国各地的小吃也纷至沓来,不出家门,就可以尝到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有四川“麻辣烫”天津的“特酥麻花”哈尔滨的“水饺”新彊的“羊肉串”兰州的“牛肉拉面”应有尽有。这些小吃,基本上是夫妻档,而且大都是妇唱夫随,我认识的一对做“麻辣烫”的夫妇,夫妇俩带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小的是男孩,年龄相差不大,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小女孩在帮她父母的忙,小男孩很少见到,他们是正宗的四川人,生意特别兴隆,比其他家的生意要好得多,我经常混杂在操着不同地方口音的学生中排队。这对夫妇是典型的妇唱夫随。妻子白白胖胖,一直固定地站在小摊的主要位置,不苟言笑,很有一种大将风度,身上长年套一件白色的围裙,围裙上有个兜,一般超过五元面额以上的钞票就放在这兜里。丈夫是瘦瘦的,笑容可掬,手里拿着一个调味的盆,在小摊的两侧来回跑得颠颠的,遇到需要找零的时候,丈夫冲妻子说,要找多少多少钱,妻子用眼神示意一下兜里,丈夫才从妻子兜里拿出要找的钱,把大面额的钱放进妻子兜里。我和这对夫妇熟起来,倒不是因为经常光顾,而是因为有一次丈夫错找了钱,我给他纠正了一下,所以后来遇到人多的时候,偶尔也给我开几次小后门。
每逢遇到我和女儿在同一天休息,女儿就会提出要求,老妈,我们出去转转,我心领神会,女儿肚子里的谗虫开始叫唤了,这一出去,回来肯定是不用吃饭了。尝了外地的小吃,再尝本地的小吃。女儿和我一直对本地的“鸭血粉丝”汤情有独钟,几番吃下来之后,觉得一家叫做“真来斯”的鸭血粉丝汤最正宗,有人会对这个名字觉得奇怪,这到底什么意思呢,这是本地的方言“真来斯”可能取的是谐音,具体怎么写,也没个确切的说法,是了不起的意思,比如说,这个人“真来斯”就是说这个人真了不起,我在这里不是给这家小吃店做广告,而是觉得方言和小吃联系在一起很有趣,这样体现出来的地方饮食文化要淳厚一些。本地还有一种小吃,是油炸”臭豆腐”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那种,记得很多年前看过的一部港台片,片中的男主人公特爱“臭豆腐”我虽爱吃,但很少吃,主要是对现在一些小作坊的“臭豆腐”的制作过程不太放心,加上媒体的爆光,所以为了健康着想,只能忍痛割爱了。
说到“臭豆腐”我想起了我家乡的小吃。也是和“臭”字有关系,叫做“臭干”也是一种豆制品,除了“臭干”还有“香干”可以把这两种干子夹在一起吃,那时候卖这种小吃的人还是个中年男子,不用固定的摊位,臂上挎一个大竹蓝“香干”和“干”就盛放在竹蓝里,上面盖一块洁净的纱布,走街串巷,一边走一边吆喝“香干,臭干”小时候家境不好,遇到母亲高兴的时候,才会给我一点钱,让我去解谗,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中年男子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老人,那年回老家,他已不再吆喝了,手里多了一个铃铛,依然是走街串巷,可能是老人太老了的缘故吧,精神气没以前足了。家乡还有的小吃只能留在记忆中了,是一种“荸荠”汤,卖这种小吃的人成年挑一副竹担子,担子一头是热乎乎的“荸荠”汤,一头上面放着一个小板凳,一些碗和筷子,一路走一路吆喝,竹担前常围一群谗嘴的孩子。这种小吃随着主人的“驾鹤西辞”而消失在市井中,已有很多年了。有时候想起来,也会买些“荸荠”回来,放点冰糖自己煮,但永远感觉不到那味道,尽管冰糖放得远比小时候吃到的多得多。
母亲也会做小吃。印象中的有一种叫做“油茶”的,父母都是回民,信奉伊斯兰教,这种小吃可能源于此教。“油茶”的主要原料是牛油和面粉。那年月要吃上一顿牛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母亲买回来的牛肉大多是肥的,因为便宜,烧出来有很多的油,牛油冷却后凝成白色块状,母亲把它挑出来,加入面粉放在铁锅上炒,炒熟后用罐子盛好,要吃的时候,挖出一些,加开水,加糖,调成糊状,特别香。后来随着生活条件日渐好起来,母亲也没了兴致去做,那时候人的肚子里都没什么油水,现在真要这样吃,肯定觉得有点腻。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现在的牛肉好多是注水肉,在老家,牛都要拉到“清真寺”去,要寺里的“阿訇”亲自动刀,母亲常报怨在这个城市买的牛肉不香,不好吃,这也是母亲不愿再做“油茶”的原因。
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涌现着这样的一副画面,一副竹担,一碗昌着热气的“荸荠”汤,一缕清香,一群孩子,这可能因为这些都是不能再现的原因吧,等到我再回老家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臂挎竹蓝,手摇铃铛,走街串巷的那个卖“臭干”和“香干”的老人。这些看似平凡的情景事物,因时光无法倒流而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了。
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女,女儿和我一样,对一天三顿正餐没多大兴趣,对小吃有浓厚的兴趣。
我家楼对面是一所高校,随着全国四面八方的学子拥入这学府,全国各地的小吃也纷至沓来,不出家门,就可以尝到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有四川“麻辣烫”天津的“特酥麻花”哈尔滨的“水饺”新彊的“羊肉串”兰州的“牛肉拉面”应有尽有。这些小吃,基本上是夫妻档,而且大都是妇唱夫随,我认识的一对做“麻辣烫”的夫妇,夫妇俩带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小的是男孩,年龄相差不大,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小女孩在帮她父母的忙,小男孩很少见到,他们是正宗的四川人,生意特别兴隆,比其他家的生意要好得多,我经常混杂在操着不同地方口音的学生中排队。这对夫妇是典型的妇唱夫随。妻子白白胖胖,一直固定地站在小摊的主要位置,不苟言笑,很有一种大将风度,身上长年套一件白色的围裙,围裙上有个兜,一般超过五元面额以上的钞票就放在这兜里。丈夫是瘦瘦的,笑容可掬,手里拿着一个调味的盆,在小摊的两侧来回跑得颠颠的,遇到需要找零的时候,丈夫冲妻子说,要找多少多少钱,妻子用眼神示意一下兜里,丈夫才从妻子兜里拿出要找的钱,把大面额的钱放进妻子兜里。我和这对夫妇熟起来,倒不是因为经常光顾,而是因为有一次丈夫错找了钱,我给他纠正了一下,所以后来遇到人多的时候,偶尔也给我开几次小后门。
每逢遇到我和女儿在同一天休息,女儿就会提出要求,老妈,我们出去转转,我心领神会,女儿肚子里的谗虫开始叫唤了,这一出去,回来肯定是不用吃饭了。尝了外地的小吃,再尝本地的小吃。女儿和我一直对本地的“鸭血粉丝”汤情有独钟,几番吃下来之后,觉得一家叫做“真来斯”的鸭血粉丝汤最正宗,有人会对这个名字觉得奇怪,这到底什么意思呢,这是本地的方言“真来斯”可能取的是谐音,具体怎么写,也没个确切的说法,是了不起的意思,比如说,这个人“真来斯”就是说这个人真了不起,我在这里不是给这家小吃店做广告,而是觉得方言和小吃联系在一起很有趣,这样体现出来的地方饮食文化要淳厚一些。本地还有一种小吃,是油炸”臭豆腐”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那种,记得很多年前看过的一部港台片,片中的男主人公特爱“臭豆腐”我虽爱吃,但很少吃,主要是对现在一些小作坊的“臭豆腐”的制作过程不太放心,加上媒体的爆光,所以为了健康着想,只能忍痛割爱了。
说到“臭豆腐”我想起了我家乡的小吃。也是和“臭”字有关系,叫做“臭干”也是一种豆制品,除了“臭干”还有“香干”可以把这两种干子夹在一起吃,那时候卖这种小吃的人还是个中年男子,不用固定的摊位,臂上挎一个大竹蓝“香干”和“干”就盛放在竹蓝里,上面盖一块洁净的纱布,走街串巷,一边走一边吆喝“香干,臭干”小时候家境不好,遇到母亲高兴的时候,才会给我一点钱,让我去解谗,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中年男子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老人,那年回老家,他已不再吆喝了,手里多了一个铃铛,依然是走街串巷,可能是老人太老了的缘故吧,精神气没以前足了。家乡还有的小吃只能留在记忆中了,是一种“荸荠”汤,卖这种小吃的人成年挑一副竹担子,担子一头是热乎乎的“荸荠”汤,一头上面放着一个小板凳,一些碗和筷子,一路走一路吆喝,竹担前常围一群谗嘴的孩子。这种小吃随着主人的“驾鹤西辞”而消失在市井中,已有很多年了。有时候想起来,也会买些“荸荠”回来,放点冰糖自己煮,但永远感觉不到那味道,尽管冰糖放得远比小时候吃到的多得多。
母亲也会做小吃。印象中的有一种叫做“油茶”的,父母都是回民,信奉伊斯兰教,这种小吃可能源于此教。“油茶”的主要原料是牛油和面粉。那年月要吃上一顿牛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母亲买回来的牛肉大多是肥的,因为便宜,烧出来有很多的油,牛油冷却后凝成白色块状,母亲把它挑出来,加入面粉放在铁锅上炒,炒熟后用罐子盛好,要吃的时候,挖出一些,加开水,加糖,调成糊状,特别香。后来随着生活条件日渐好起来,母亲也没了兴致去做,那时候人的肚子里都没什么油水,现在真要这样吃,肯定觉得有点腻。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现在的牛肉好多是注水肉,在老家,牛都要拉到“清真寺”去,要寺里的“阿訇”亲自动刀,母亲常报怨在这个城市买的牛肉不香,不好吃,这也是母亲不愿再做“油茶”的原因。
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涌现着这样的一副画面,一副竹担,一碗昌着热气的“荸荠”汤,一缕清香,一群孩子,这可能因为这些都是不能再现的原因吧,等到我再回老家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臂挎竹蓝,手摇铃铛,走街串巷的那个卖“臭干”和“香干”的老人。这些看似平凡的情景事物,因时光无法倒流而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