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茶客林中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道这位戴眼镜的同志是哪儿来的,找他有什么事,还对他这么亲热。心想大概总有点事。就去洗洗手,洗了脸,又去更衣室换了衣服,用发蜡抹了头,又用梳子理了理,和往常一样,把一双皮鞋擦得油光锃亮,衣冠楚楚地走进了厂部办公室。
一坐下,办公室主任就给他端来一杯茶。戴眼镜的同志就问开了。
“小杜同志,你在国外有什么亲戚吗?”
“没有。”
“你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对你说过吗?”
“没有。”
“噢。我是市政府外事办的。最近你叔叔从西德到我国来访问。你叔叔是西德某石油勘探开采公司的董事长,这次带来了一个代表团。他找了你们一家很久。昨天晚上,我们把你写的字条交给了你叔叔。你叔叔说是的,你父母亲是他的哥哥、嫂嫂。你叔叔说要见见你,让你现在就去锦江宾馆。”
“不会弄错吧!我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位叔叔。”
“不会错,我们已经全面了解过,他的确是你的叔叔。”
“那好吧!去看看。”
杜勃留夫去了。就这么一走,他十天没有到工厂来上班。车间里议论纷纷,有人说:杜勃留夫跟他叔叔到西德去了。有人说:他叔叔把香港的一座工厂交给了杜勃留夫。众说纷纭,至于究竟怎么回事,谁也不清楚。
其实,杜勃留夫那天到了锦江宾馆后,并没有见到他叔叔,而是代表团的一位随员接待了他。这位随员告诉他,叔叔带着代表团又赶回北京了。并且说陪杜勃留夫一起去北京找他叔叔。当这位随员带着杜勃留夫乘飞机赶到北京时,他叔叔又走了,到南京去访问了。并留下话,让这位随员陪杜勃留夫在北京好好玩上几天。在北京,杜勃留夫住高级宾馆,吃高级西餐,有专门轿车接送,四处游玩,刚玩了三天,又接到他叔叔从南京发来的通知,让他们赶到南京。到了南京,他叔叔又走了。兜了一转又回到上海,他叔叔已带着代表团到日本去了。所以杜勃留夫一到上海后,第二天就去工厂上班了。
一上班,可热闹了。很多人围着杜勃留夫问长问短。可是杜勃留夫却说:“什么叔叔,连个面也没有见到,大概是个误会。”就这样,杜勃留夫又干起了辅助工的工作。
和往常一样,杜勃留夫又是上班,下班,他并没有因为出现了一个叔叔而影响工作。甚至在上班后的第二天,他主动跑到车间办公室对老桑说:“出去十天,算十天事假吧!”主任老桑说:“厂里劳资科说了,算你十天公假。”杜勃留夫说:“这不行,玩了十天,又是私事,怎么能算公假。”究竟算什么假,现在也说不清。可是,杜勃留夫一口咬定要算事假。
约莫又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吧,事情又来了,而且来得那么突然。上次来过工厂的那位市府外事办的同志把杜勃留夫出国护照都办好了,来问杜勃留夫什么时候走。
“去哪儿?”杜勃留夫疑惑地问。
“西德。”
“到西德去干什么?”
“这不知道。听说你叔叔都为你安排好了。”
“不去。”杜勃留夫干脆地说。
“什么?”外事办的同志大吃一惊。
“到西德去,我妈妈谁来抚养?”杜勃留夫问道。
“你妈妈不是去世了吗?”
“死了一个妈妈,就不能再有妈妈了吗?”
这一下事情变得复杂了,变得微妙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十年动乱期间,刚刚才十四岁的杜勃留夫,因为爸爸、妈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自杀,他成了无人收管,抚养的孤儿。他流浪街头,忍饥挨饿,在乱哄哄的社会上到处鬼混,被当时社会上所谓专政机关抓进去,放出来不知有多少回。一直到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年仅十七的杜勃留夫,就带着一床被褥和几件衣服,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
杜勃留夫插队在江西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四面环山,离县城有百十公里路,和他在一起插队的只有三个人。因为离县城远,而且交通又不方便,杜勃留夫在这个小村庄里硬是把颗野了的心收住了。他每天参加劳动,一年下来,除了口粮,他还分到了一百多元钱。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其他三个知青都准备回家探亲,他也想回去看看。可是,到了上海,他举目无亲,住了三天旅馆,他又买了一张火车票,回到了这个小村庄。回来后,他痛哭了一场,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回上海了。
和他在一起插队的三个知青,在二年不到的时间内,都 先后离开了这个小村庄,把杜勃留夫一个人留在了这里。生活给他带来了痛苦,而劳动又使他忘掉了一切。几年时间内,他变了,变得沉默了,变得像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西老表。世界如此之大,有谁会想到在这个小村庄里还有一个杜勃留的存在呢?
就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位老妈妈却把杜勃留当做自己的独生子一样看待。老妈妈只有一个人,丈夫前几年生病死了,唯一的儿子在伐木的时候给大树压死了。生活给老妈妈带来了不幸,当知道杜勃留夫是个孤儿时,她又把自己的母爱倾注在杜勃留的身上,只要能为自己亲生儿子做的事,她都为杜勃留做。这一切对于失去了母爱的杜勃留来说,又是多么宝贵啊!整整八年,每天早上,老妈妈早早地起床,烧水,做饭,晚上回来,杜勃留挑水,劈柴,老妈妈做饭,洗衣服。他们相依为命,结成了深厚的母子之情。
当落实知青政策,可以回城的时候,老妈妈流下了眼泪,说:“孩子,回去吧!你爸爸、妈妈平反了,以后会有人照顾你的。”而杜勃留执意不回城,最后乡亲们都来劝说,杜勃留才说:“那好吧!我有一个条件,妈妈和我一起走,我来养你。”老妈妈开始不同意,直到杜勃留夫流下了眼泪,哀求地说:“妈妈,跟我走吧,我不能离开你。”老妈妈才答应了。
回城后,杜勃留夫的工作很快安排好了。爸爸,妈妈平反后所在单位又补了一部分工资,房子也落实了。母子俩开始了新的生活。
现在,让杜勃留夫到西德去,撇下这个曾经和他相依为命的妈妈,他能同意吗?
当市府外事办的同志问道:那怎么办呢?
杜勃留夫说:“我不能没有妈妈。没有妈妈,我又成了孤儿。我尝尽了孤儿的苦。今天,妈妈爱我,疼我,我用劳动挣来的钱,和妈妈一起幸福地生活。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生活。”
杜勃留夫没有到西德去。一年后的一天,杜勃留夫又提了一只旅行袋到车间里,挨组挨个的每人发了一包喜糖。大伙儿吃了糖,嘴也甜了,都对杜勃留夫说:“祝愿你明年添个小杜勃留夫。”
道这位戴眼镜的同志是哪儿来的,找他有什么事,还对他这么亲热。心想大概总有点事。就去洗洗手,洗了脸,又去更衣室换了衣服,用发蜡抹了头,又用梳子理了理,和往常一样,把一双皮鞋擦得油光锃亮,衣冠楚楚地走进了厂部办公室。
一坐下,办公室主任就给他端来一杯茶。戴眼镜的同志就问开了。
“小杜同志,你在国外有什么亲戚吗?”
“没有。”
“你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对你说过吗?”
“没有。”
“噢。我是市政府外事办的。最近你叔叔从西德到我国来访问。你叔叔是西德某石油勘探开采公司的董事长,这次带来了一个代表团。他找了你们一家很久。昨天晚上,我们把你写的字条交给了你叔叔。你叔叔说是的,你父母亲是他的哥哥、嫂嫂。你叔叔说要见见你,让你现在就去锦江宾馆。”
“不会弄错吧!我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位叔叔。”
“不会错,我们已经全面了解过,他的确是你的叔叔。”
“那好吧!去看看。”
杜勃留夫去了。就这么一走,他十天没有到工厂来上班。车间里议论纷纷,有人说:杜勃留夫跟他叔叔到西德去了。有人说:他叔叔把香港的一座工厂交给了杜勃留夫。众说纷纭,至于究竟怎么回事,谁也不清楚。
其实,杜勃留夫那天到了锦江宾馆后,并没有见到他叔叔,而是代表团的一位随员接待了他。这位随员告诉他,叔叔带着代表团又赶回北京了。并且说陪杜勃留夫一起去北京找他叔叔。当这位随员带着杜勃留夫乘飞机赶到北京时,他叔叔又走了,到南京去访问了。并留下话,让这位随员陪杜勃留夫在北京好好玩上几天。在北京,杜勃留夫住高级宾馆,吃高级西餐,有专门轿车接送,四处游玩,刚玩了三天,又接到他叔叔从南京发来的通知,让他们赶到南京。到了南京,他叔叔又走了。兜了一转又回到上海,他叔叔已带着代表团到日本去了。所以杜勃留夫一到上海后,第二天就去工厂上班了。
一上班,可热闹了。很多人围着杜勃留夫问长问短。可是杜勃留夫却说:“什么叔叔,连个面也没有见到,大概是个误会。”就这样,杜勃留夫又干起了辅助工的工作。
和往常一样,杜勃留夫又是上班,下班,他并没有因为出现了一个叔叔而影响工作。甚至在上班后的第二天,他主动跑到车间办公室对老桑说:“出去十天,算十天事假吧!”主任老桑说:“厂里劳资科说了,算你十天公假。”杜勃留夫说:“这不行,玩了十天,又是私事,怎么能算公假。”究竟算什么假,现在也说不清。可是,杜勃留夫一口咬定要算事假。
约莫又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吧,事情又来了,而且来得那么突然。上次来过工厂的那位市府外事办的同志把杜勃留夫出国护照都办好了,来问杜勃留夫什么时候走。
“去哪儿?”杜勃留夫疑惑地问。
“西德。”
“到西德去干什么?”
“这不知道。听说你叔叔都为你安排好了。”
“不去。”杜勃留夫干脆地说。
“什么?”外事办的同志大吃一惊。
“到西德去,我妈妈谁来抚养?”杜勃留夫问道。
“你妈妈不是去世了吗?”
“死了一个妈妈,就不能再有妈妈了吗?”
这一下事情变得复杂了,变得微妙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十年动乱期间,刚刚才十四岁的杜勃留夫,因为爸爸、妈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自杀,他成了无人收管,抚养的孤儿。他流浪街头,忍饥挨饿,在乱哄哄的社会上到处鬼混,被当时社会上所谓专政机关抓进去,放出来不知有多少回。一直到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年仅十七的杜勃留夫,就带着一床被褥和几件衣服,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
杜勃留夫插队在江西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四面环山,离县城有百十公里路,和他在一起插队的只有三个人。因为离县城远,而且交通又不方便,杜勃留夫在这个小村庄里硬是把颗野了的心收住了。他每天参加劳动,一年下来,除了口粮,他还分到了一百多元钱。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其他三个知青都准备回家探亲,他也想回去看看。可是,到了上海,他举目无亲,住了三天旅馆,他又买了一张火车票,回到了这个小村庄。回来后,他痛哭了一场,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回上海了。
和他在一起插队的三个知青,在二年不到的时间内,都 先后离开了这个小村庄,把杜勃留夫一个人留在了这里。生活给他带来了痛苦,而劳动又使他忘掉了一切。几年时间内,他变了,变得沉默了,变得像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西老表。世界如此之大,有谁会想到在这个小村庄里还有一个杜勃留的存在呢?
就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位老妈妈却把杜勃留当做自己的独生子一样看待。老妈妈只有一个人,丈夫前几年生病死了,唯一的儿子在伐木的时候给大树压死了。生活给老妈妈带来了不幸,当知道杜勃留夫是个孤儿时,她又把自己的母爱倾注在杜勃留的身上,只要能为自己亲生儿子做的事,她都为杜勃留做。这一切对于失去了母爱的杜勃留来说,又是多么宝贵啊!整整八年,每天早上,老妈妈早早地起床,烧水,做饭,晚上回来,杜勃留挑水,劈柴,老妈妈做饭,洗衣服。他们相依为命,结成了深厚的母子之情。
当落实知青政策,可以回城的时候,老妈妈流下了眼泪,说:“孩子,回去吧!你爸爸、妈妈平反了,以后会有人照顾你的。”而杜勃留执意不回城,最后乡亲们都来劝说,杜勃留才说:“那好吧!我有一个条件,妈妈和我一起走,我来养你。”老妈妈开始不同意,直到杜勃留夫流下了眼泪,哀求地说:“妈妈,跟我走吧,我不能离开你。”老妈妈才答应了。
回城后,杜勃留夫的工作很快安排好了。爸爸,妈妈平反后所在单位又补了一部分工资,房子也落实了。母子俩开始了新的生活。
现在,让杜勃留夫到西德去,撇下这个曾经和他相依为命的妈妈,他能同意吗?
当市府外事办的同志问道:那怎么办呢?
杜勃留夫说:“我不能没有妈妈。没有妈妈,我又成了孤儿。我尝尽了孤儿的苦。今天,妈妈爱我,疼我,我用劳动挣来的钱,和妈妈一起幸福地生活。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生活。”
杜勃留夫没有到西德去。一年后的一天,杜勃留夫又提了一只旅行袋到车间里,挨组挨个的每人发了一包喜糖。大伙儿吃了糖,嘴也甜了,都对杜勃留夫说:“祝愿你明年添个小杜勃留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