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君王死社稷 (1/2)
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唐朝贵公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以不客气的说。
无论是房玄龄还是长孙无忌,他们自己其实都心知肚明,他们教育儿子的方式都是极其失败的。
失败到了何等程度呢?就是几乎长安城里,是人都摇头的地步。
因而,现在孩子稍大一些,他们心里也摇头,可没办法了,管不住了,就算是想管,长孙无忌也舍不得,而至于房玄龄,他就比较无奈了,没有管的资格!
李世民将太子的奏疏拿出来,二人不禁有些慌。
说实话,他们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吏部尚书,自己的儿子是什么德行,他们是再清楚不过了。
人要贵在有自知之明,对于这样的德行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让他们沾任何重要的人物!
若是平日,这两个家伙,随便他们在长安怎么胡闹,毕竟就算真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凭借着房家和长孙家的权势,总还能压得住的。
可现在太子让他们伴读,这……就有点坑了。
事实上,平时他们就很担心孩子跟太子交往,其实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早早与太子亲密无间呢?可至少不是现在啊,现在太子的年纪也还太小,若是这两个狗东西将太子带坏了,成日跟他们一样,只知道飞鹰斗狗,那房遗爱,才八岁,就偷偷往青楼里钻,美其名曰我只看看,这若是将太子也拉着去,会是什么后果?
可太子居然主动上奏让这两个狗东西做伴读,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现在是一脸懵逼,不主动争取一回事,可送到面前的好处,这个选择就比较难了。既是觉得这样,或许对自己的孩子有帮助,可又疑虑重重。
所以沉默了片刻,房玄龄尴尬道:“陛下,遗爱年龄还太小,尚不懂事,此时若是去东宫伴读……”
李世民呷了口茶,笑了:“就是因为年纪还小,朕才让他们去东宫伴读,如若不然,你又无法管束,这若是学坏了,将来怎么办?朕是看着遗爱长大的,这小子有些顽劣,该当管一管。”
房玄龄板着脸,心里说,这可是陛下你自己说的啊,可不是老夫说的,于是便不吭声。
长孙无忌心里已转了无数个念头,老半天,方才道:“陛下说的也有道理,只是……臣以为……”
很显然,长孙无忌的挣扎没什么用……
李世民打断他的话道:“好啦。你们不必有顾虑了,这是太子的一番美意,他们当初就是玩伴,可自从朕登基之后,承乾做了太子,反而生疏了,这可不好,想当初,朕与无忌也是自幼便熟识的。”
李世民大气地道:“此事,朕做主啦,就这么定了。”
长孙无忌心里倒是松了口气,反正这是陛下你做主的,到时候出了事,可怪不到我的头上。
房玄龄也松了口气,反正是陛下做主的,若是家里的母老虎要发威,那也是怪不到我的头上。
于是三人奉茶,李世民随即道:“朕这些年,愈发觉得人才的紧要,思来想去,最紧要的还是招揽人才,陈正泰此前上了一道奏疏,说是科举需改一改,要从各地择才,进行统一的考试,所有的考试也需统一,而不能又是明经,又是进士,又是秀才,朕思来,是这个道理,因而,房卿就拿出一个章程来吧。”
房玄龄心里知道陛下的意思,这科举现在要改,本质是延续了扬州新政的想法。
也就是说,扬州新政之后,对于世族的态度,已开始有了改变。
那么,怎么能容得下像从前一般,让世族的子弟想为官就为官呢?
可想要压住世族,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统一的考试,通过科举招揽更多的人才。
当然,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引发世族的抱怨,不过抱怨的声音应该不会太多。
因为以往是人才几乎是世族进行举荐,或者科举的名额,由他们推荐。
可未来,即便未来朝廷更侧重于科举取仕,可这天下识文断字之人,不还是这些世族子弟吗?不过是游戏规则改变了而已,其他的并没有变化。
房玄龄自是领命,便道:“臣遵旨。”
李世民看他一眼,极认真地道:“只有侧重科举,才可巩固国本,卿不可小视。”
只这轻描淡写的一句,房玄龄便心领神会了。
陛下将科举和国本居然联系起来,这……就说明,这科举在陛下心里的份量,再不是像从前一般了。
他颔首,心里已开始谋划起来。
二人告退,李世民依旧还在喝茶,他在等着房玄龄将章程送来,说是让房玄龄拟定章程,不如说是试探一下百官们的态度,毕竟房玄龄是宰相,一旦要拟定章程,势必要与各部的大臣商议。
经过这些商议,大抵就可将百官们内心的想法折射出来。
此时,张千碎步进来道:“陛下,陈詹事求见。”
李世民脸色缓和了一些,笑道:“叫来吧。”
陈正泰兴冲冲地入殿,朝李世民行了个礼,便道:“恩师气色较之往日,又好了不少,远远观之,可谓英姿勃发……”
李世民笑道:“你少说这个,无事不登三宝殿吧。”
陈正泰哈哈一笑:“事倒是有事,不过都是一些小事,主要还是来探望恩师,这一日不见恩师,便觉得度日如年一般。”
李世民的心情很好,让他坐下,又让张千斟茶。
师徒二人吃着陈正泰家里送来的茶叶,陈正泰咳嗽一声道:“学生其实此来除了看望恩师,有一事也是想让陛下同意。太子这一次监国,听说十分顺利,满朝公卿都说太子稳妥。”
李世民则是在心里冷哼一声,什么顺利,至于稳妥,更谈不上了,你陈正泰是真傻还是假傻啊。
其实百官们确实表示了对太子的认可,不过人家是读书人,读书人说话是拐着弯的,表面上是赞许,里头加一个字,少一个字,意义可能就不同了。
所以,话语里夹带着枪棒的人可是不少,只是有心人能揣摩出,寻常人听了,只觉得这太子真是满朝称颂,将来必为英主。
李世民道:“也不至满朝公卿都在夸赞他,他是太子,谁敢说他不好的地方呢?即便是有瑕疵,谁又敢直接指出?你就不必为他美言了,朕的儿子,朕心如明镜。”
陈正泰便干笑道:“此次监国之后,学生还是觉得太子应该多读读书,所谓不读书,不能明理,不读书,不能明志。”
李世民自是很赞同这点,颔首道:“他已接触了一些世情,因而读一些书也好,詹事府,难道还缺大儒吗?”
“不缺。”陈正泰很认真的道:“只是学生以为,太子若只是在詹事府中读书,只怕没什么用处,倒还不如进皇家二皮沟大学堂里就读,毕竟,学堂里的气氛好,又有同窗,可激起太子争强好胜之心。除此之外,太子是个爱热闹的人,以往在詹事府,那些鸿儒博士们成日在他面前如老僧念经一般,怎么学得进去,可进了学堂就不同了。”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道:“是吗?只是若去了学堂,出了岔子,朕可是要唯你是问的。”
“学生自当承担后果。”陈正泰拍着胸脯保证。
若换做是其他的天子,自然觉得这是笑话。
可到了李世民这里就不同了,其实皇家如何进行教育,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多少太子身边围绕了一大群的大儒,可真正成才的又有几人。
李世民就不是靠皇家教... -->>
可以不客气的说。
无论是房玄龄还是长孙无忌,他们自己其实都心知肚明,他们教育儿子的方式都是极其失败的。
失败到了何等程度呢?就是几乎长安城里,是人都摇头的地步。
因而,现在孩子稍大一些,他们心里也摇头,可没办法了,管不住了,就算是想管,长孙无忌也舍不得,而至于房玄龄,他就比较无奈了,没有管的资格!
李世民将太子的奏疏拿出来,二人不禁有些慌。
说实话,他们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吏部尚书,自己的儿子是什么德行,他们是再清楚不过了。
人要贵在有自知之明,对于这样的德行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让他们沾任何重要的人物!
若是平日,这两个家伙,随便他们在长安怎么胡闹,毕竟就算真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凭借着房家和长孙家的权势,总还能压得住的。
可现在太子让他们伴读,这……就有点坑了。
事实上,平时他们就很担心孩子跟太子交往,其实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早早与太子亲密无间呢?可至少不是现在啊,现在太子的年纪也还太小,若是这两个狗东西将太子带坏了,成日跟他们一样,只知道飞鹰斗狗,那房遗爱,才八岁,就偷偷往青楼里钻,美其名曰我只看看,这若是将太子也拉着去,会是什么后果?
可太子居然主动上奏让这两个狗东西做伴读,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现在是一脸懵逼,不主动争取一回事,可送到面前的好处,这个选择就比较难了。既是觉得这样,或许对自己的孩子有帮助,可又疑虑重重。
所以沉默了片刻,房玄龄尴尬道:“陛下,遗爱年龄还太小,尚不懂事,此时若是去东宫伴读……”
李世民呷了口茶,笑了:“就是因为年纪还小,朕才让他们去东宫伴读,如若不然,你又无法管束,这若是学坏了,将来怎么办?朕是看着遗爱长大的,这小子有些顽劣,该当管一管。”
房玄龄板着脸,心里说,这可是陛下你自己说的啊,可不是老夫说的,于是便不吭声。
长孙无忌心里已转了无数个念头,老半天,方才道:“陛下说的也有道理,只是……臣以为……”
很显然,长孙无忌的挣扎没什么用……
李世民打断他的话道:“好啦。你们不必有顾虑了,这是太子的一番美意,他们当初就是玩伴,可自从朕登基之后,承乾做了太子,反而生疏了,这可不好,想当初,朕与无忌也是自幼便熟识的。”
李世民大气地道:“此事,朕做主啦,就这么定了。”
长孙无忌心里倒是松了口气,反正这是陛下你做主的,到时候出了事,可怪不到我的头上。
房玄龄也松了口气,反正是陛下做主的,若是家里的母老虎要发威,那也是怪不到我的头上。
于是三人奉茶,李世民随即道:“朕这些年,愈发觉得人才的紧要,思来想去,最紧要的还是招揽人才,陈正泰此前上了一道奏疏,说是科举需改一改,要从各地择才,进行统一的考试,所有的考试也需统一,而不能又是明经,又是进士,又是秀才,朕思来,是这个道理,因而,房卿就拿出一个章程来吧。”
房玄龄心里知道陛下的意思,这科举现在要改,本质是延续了扬州新政的想法。
也就是说,扬州新政之后,对于世族的态度,已开始有了改变。
那么,怎么能容得下像从前一般,让世族的子弟想为官就为官呢?
可想要压住世族,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统一的考试,通过科举招揽更多的人才。
当然,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引发世族的抱怨,不过抱怨的声音应该不会太多。
因为以往是人才几乎是世族进行举荐,或者科举的名额,由他们推荐。
可未来,即便未来朝廷更侧重于科举取仕,可这天下识文断字之人,不还是这些世族子弟吗?不过是游戏规则改变了而已,其他的并没有变化。
房玄龄自是领命,便道:“臣遵旨。”
李世民看他一眼,极认真地道:“只有侧重科举,才可巩固国本,卿不可小视。”
只这轻描淡写的一句,房玄龄便心领神会了。
陛下将科举和国本居然联系起来,这……就说明,这科举在陛下心里的份量,再不是像从前一般了。
他颔首,心里已开始谋划起来。
二人告退,李世民依旧还在喝茶,他在等着房玄龄将章程送来,说是让房玄龄拟定章程,不如说是试探一下百官们的态度,毕竟房玄龄是宰相,一旦要拟定章程,势必要与各部的大臣商议。
经过这些商议,大抵就可将百官们内心的想法折射出来。
此时,张千碎步进来道:“陛下,陈詹事求见。”
李世民脸色缓和了一些,笑道:“叫来吧。”
陈正泰兴冲冲地入殿,朝李世民行了个礼,便道:“恩师气色较之往日,又好了不少,远远观之,可谓英姿勃发……”
李世民笑道:“你少说这个,无事不登三宝殿吧。”
陈正泰哈哈一笑:“事倒是有事,不过都是一些小事,主要还是来探望恩师,这一日不见恩师,便觉得度日如年一般。”
李世民的心情很好,让他坐下,又让张千斟茶。
师徒二人吃着陈正泰家里送来的茶叶,陈正泰咳嗽一声道:“学生其实此来除了看望恩师,有一事也是想让陛下同意。太子这一次监国,听说十分顺利,满朝公卿都说太子稳妥。”
李世民则是在心里冷哼一声,什么顺利,至于稳妥,更谈不上了,你陈正泰是真傻还是假傻啊。
其实百官们确实表示了对太子的认可,不过人家是读书人,读书人说话是拐着弯的,表面上是赞许,里头加一个字,少一个字,意义可能就不同了。
所以,话语里夹带着枪棒的人可是不少,只是有心人能揣摩出,寻常人听了,只觉得这太子真是满朝称颂,将来必为英主。
李世民道:“也不至满朝公卿都在夸赞他,他是太子,谁敢说他不好的地方呢?即便是有瑕疵,谁又敢直接指出?你就不必为他美言了,朕的儿子,朕心如明镜。”
陈正泰便干笑道:“此次监国之后,学生还是觉得太子应该多读读书,所谓不读书,不能明理,不读书,不能明志。”
李世民自是很赞同这点,颔首道:“他已接触了一些世情,因而读一些书也好,詹事府,难道还缺大儒吗?”
“不缺。”陈正泰很认真的道:“只是学生以为,太子若只是在詹事府中读书,只怕没什么用处,倒还不如进皇家二皮沟大学堂里就读,毕竟,学堂里的气氛好,又有同窗,可激起太子争强好胜之心。除此之外,太子是个爱热闹的人,以往在詹事府,那些鸿儒博士们成日在他面前如老僧念经一般,怎么学得进去,可进了学堂就不同了。”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道:“是吗?只是若去了学堂,出了岔子,朕可是要唯你是问的。”
“学生自当承担后果。”陈正泰拍着胸脯保证。
若换做是其他的天子,自然觉得这是笑话。
可到了李世民这里就不同了,其实皇家如何进行教育,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多少太子身边围绕了一大群的大儒,可真正成才的又有几人。
李世民就不是靠皇家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