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时汗水都痛出来了,但我知道,我能够过这一关。
由于打坐时间长,大家在晚上讨论时,言之有物,比前几天空谈,实际多了。
万老师虽然功夫不一定高,但见识比我们多,我觉得,他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一般人无法把心静下来,就是能够安静,也很难经常安定,所以仍须静坐。也可以说禅悟并不一定要静坐,但静坐的定力有助禅悟,不过仅仅是静坐,也无法获得禅悟。”
如果把禅当成开启智慧的手段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静坐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们减少执着,也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冷静、更清楚;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可是从禅的观点来看,若无佛法的指导,由静坐所产生的智慧仍然是带有烦恼的。由于他的自我中心还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冲突的人、事、景物之时,他的内心就会痛苦挣扎了。
我记得,不管是刘大哥所强调的,还是庙里法露师所讲解的,都有相似的要求。静坐应注意的事项有三:调身,调息,调心。
所谓调身,是指正确舒适的坐姿,以及静坐中的身体反应。对应到姿态,就是七支坐法。当然,我不能顺利进入到双盘,其实只是表明,我这一关,没及格。我得尽力用双盘来锻炼了,哪怕忍痛,也要坚持两天。以我在部队训练的经验,任何肌肉的反应,在大强度训练48小时后,都可以自然缓解。我决定,忍过这48小时,对自己狠一点。
至于调息,是指呼吸,可随着各人定力的深浅分为四个层次:鼻息、腹息、胎息、龟息。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时,空气虽然是由鼻孔进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觉到是用鼻孔呼吸,而仅是腹部起伏蠕动。所谓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能成为呼吸器官。此时的大宇宙即是母胎,自身是胎儿。龟息则自己不需要呼吸体外的空气,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能独立自成一个宇宙,用自己体内的气或能来运行,自给自足,不必由体外提供空气或养分。
当然,我基本到了腹息的阶段,但龟息这种层次,估计已经是得道高僧的事了。
至于如何照顾心念?一般是以止观的方法来摄心凝念。使用数呼吸、观身不净、念佛、礼拜、静坐、冥想等方法,均可达成目的。我采用的办法,只是数呼吸。这也是钱老师上次教我的,他说,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一,如此反复,坚持不错,错了后,从头再来。以这种方法,约束自己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意念就不会往外跑了。
这个办法比较稳妥,毕竟,如果这两天参话头,没师父指导,出了疑问,也不好办。
不管是经典记载还是过来人讲述,静坐的目的,都是开启智慧最开始的一步。静坐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散乱的心,使它渐渐变成统一心。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统一之时,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自我而达到了无我的阶段。其实那只是静坐的层次,或是定的
层次。定的经验也有高低,故有四禅八定之分,但都不出于统一心的范围,而且尚未达到及于无心空慧的实证。从上述可知,如果是用中国佛教禅悟的角度来看,定的经验,未必等于禅宗的禅定。
那么,什么是禅宗的禅定呢?我们三人都没有到达那种境界,当然说不清楚。我们经过讨论,大致上觉得,六祖的话说得比较浅显,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点意思。
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接触诸种外境而心不乱,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可见禅宗的禅定是在清净的智慧观照,不在于统一心的定境,因为若住于统一心的定境,依旧未离执着。
而所谓执着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面对任何人、物、事的时候,首先强调我看到了什么,而加进价值的判断,那就是执着。那么禅的所谓不执着是什么呢?
小胡说到:“无我,这个境界是很难的,我体会过几次,那是偶然现象。比如突然遇到危险的呆滞,是一种无我。有时候,看白云飘动,心思飞到外太空,偶尔也忘掉自我。但如何在禅态进入无我,我没有经验。”
但万老师看的东西多,理解得也多些,他解释到:“无我并不是没有我,而是没有我的主观能动。比如,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在他面前出现的时候,他自己不会加诸任何意见,而对方所需要的东西,却恰如其分地给了他反应。”
这个说法,虽然跟经典上相似,但不好操作。他继续解释到:“比如,在涉及亲子关系、男女关系及财产的问题时,最容易使我们感到自我中心的执着;其次就是名誉和观念。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难化解的执着是感觉到自己有自我的成就、自我的经验,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就是无法摆下自我的观点价值和经验价值,所以尚有骄慢心。因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价值肯定,便是没有真得解脱,也没有真正完成无漏的智慧。”
我们讨论关于开悟或者见性时,大致上理解为见到真正的智慧发生。那是什么状态呢?
我说了我的理解:“这些也是从书上看来的,对与不对,你们批评一下。禅宗在开悟的时候叫见性,见性以后要保持它、要增长它,所以还要悟后起修而来培养它。虽然禅宗强调开悟以后他的见地就跟佛完全一样,不过他不是佛;就好象西藏人修行,把自己本身观想作自己就是本尊,可是即使修成了,本尊还是本尊,他还是他。不过比起修行之前,多了些慈悲心。”
万老师笑到:“你这又是本尊又是禅宗的,学杂了吧?”
小胡维护我:“佛法无边誓愿学,庄老师是严肃的。我想,对于开悟的态度,在云居山上,有个种菜的师兄给我聊过,他只说禅宗的事。他说,中国的禅师在没有开悟以前要好好的修行。在开悟以后,要去找更好的老师,只有开悟以后,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老师。然后,自己还要加倍的努力。”
万老师说到:“禅,并不一定要静坐。所以《六祖坛经》说: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又说:有人教坐,看心观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六祖是主张: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师静坐的修行过程;六祖以后的第二代怀让禅师,看到第三代马祖道一禅师打坐的时候,还说了个比喻:坐禅得成佛,岂非磨砖能做镜?”
我笑到:“你坐怕了,是想找借口偷懒吗?”
他摇摇头,说到:“人家六祖是什么人,我这种人,怎么敢偷懒?这些年没效果,估计与自己原来总想偷懒,打坐放松有关。其实,从许多禅学记载中,我们看到许多禅宗的祖师们也要打坐的。在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规》中也有坐禅既久的记载,只不过不重视打坐,而是把日常生活里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动作,都认为就是修行。”
我们看到百丈禅师的生活原则,未见其记载一天要打坐多少时间,而倒曾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文字,那即表示他的主要修行就是上山出坡、下田耕作。
其实六祖惠能大师也是如此。在还没去见五祖弘忍以前,他是个打柴的人,见了五祖之后,也没叫他去打坐,反而是让他到厨房去桩米。我们必须了解到,当他工作的时候,他的心经常是在一种非常稳定、平静、了无情绪波动的状态。这样子的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开悟。
我这一下午坐来,腿麻脚疼,但越来越有信心了。我承认到:“任何事要做成,偷懒是不行的,必须下苦功。”
万老师说到:“仅有苦功也不够的,也必须要有观念的引导。惠能大师真正开悟是听到了《金刚经》,使他能够发现所谓执着与不执着,我和无我等相同与不同的地方。由此可见观念还是很重要。虽然禅宗讲不立文字,它的意思是说不可以执着语言文字,但是还是需要从语言文字中得到消息,得到正确的指导,名为藉教悟宗。”
藉教悟宗,这也是通向智慧的门坎啊。除了打坐,方向与原则,是通过经典,通过教而来。
如果六祖没有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句,他不会开悟;如果他仅仅抱住、执着《金刚经》的那句话,他也不会开悟。所以禅宗把经教的作用比喻为“以指标月”。如果没有手指,迷人便不知道月亮在那儿。如果迷人只顾看手指而不肯看手所指的月亮,手指便成无用。如果迷人已循指见月,手指也不再有用。
如果前面几天我们的漫谈是增熵,如今完全回归到修行与教法这个专业的领域来,并将主要的时间集中到这个实践上,大概也算是减熵吧。
,有时汗水都痛出来了,但我知道,我能够过这一关。
由于打坐时间长,大家在晚上讨论时,言之有物,比前几天空谈,实际多了。
万老师虽然功夫不一定高,但见识比我们多,我觉得,他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一般人无法把心静下来,就是能够安静,也很难经常安定,所以仍须静坐。也可以说禅悟并不一定要静坐,但静坐的定力有助禅悟,不过仅仅是静坐,也无法获得禅悟。”
如果把禅当成开启智慧的手段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静坐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们减少执着,也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冷静、更清楚;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可是从禅的观点来看,若无佛法的指导,由静坐所产生的智慧仍然是带有烦恼的。由于他的自我中心还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冲突的人、事、景物之时,他的内心就会痛苦挣扎了。
我记得,不管是刘大哥所强调的,还是庙里法露师所讲解的,都有相似的要求。静坐应注意的事项有三:调身,调息,调心。
所谓调身,是指正确舒适的坐姿,以及静坐中的身体反应。对应到姿态,就是七支坐法。当然,我不能顺利进入到双盘,其实只是表明,我这一关,没及格。我得尽力用双盘来锻炼了,哪怕忍痛,也要坚持两天。以我在部队训练的经验,任何肌肉的反应,在大强度训练48小时后,都可以自然缓解。我决定,忍过这48小时,对自己狠一点。
至于调息,是指呼吸,可随着各人定力的深浅分为四个层次:鼻息、腹息、胎息、龟息。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时,空气虽然是由鼻孔进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觉到是用鼻孔呼吸,而仅是腹部起伏蠕动。所谓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能成为呼吸器官。此时的大宇宙即是母胎,自身是胎儿。龟息则自己不需要呼吸体外的空气,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能独立自成一个宇宙,用自己体内的气或能来运行,自给自足,不必由体外提供空气或养分。
当然,我基本到了腹息的阶段,但龟息这种层次,估计已经是得道高僧的事了。
至于如何照顾心念?一般是以止观的方法来摄心凝念。使用数呼吸、观身不净、念佛、礼拜、静坐、冥想等方法,均可达成目的。我采用的办法,只是数呼吸。这也是钱老师上次教我的,他说,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一,如此反复,坚持不错,错了后,从头再来。以这种方法,约束自己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意念就不会往外跑了。
这个办法比较稳妥,毕竟,如果这两天参话头,没师父指导,出了疑问,也不好办。
不管是经典记载还是过来人讲述,静坐的目的,都是开启智慧最开始的一步。静坐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散乱的心,使它渐渐变成统一心。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统一之时,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自我而达到了无我的阶段。其实那只是静坐的层次,或是定的
层次。定的经验也有高低,故有四禅八定之分,但都不出于统一心的范围,而且尚未达到及于无心空慧的实证。从上述可知,如果是用中国佛教禅悟的角度来看,定的经验,未必等于禅宗的禅定。
那么,什么是禅宗的禅定呢?我们三人都没有到达那种境界,当然说不清楚。我们经过讨论,大致上觉得,六祖的话说得比较浅显,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点意思。
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接触诸种外境而心不乱,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可见禅宗的禅定是在清净的智慧观照,不在于统一心的定境,因为若住于统一心的定境,依旧未离执着。
而所谓执着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面对任何人、物、事的时候,首先强调我看到了什么,而加进价值的判断,那就是执着。那么禅的所谓不执着是什么呢?
小胡说到:“无我,这个境界是很难的,我体会过几次,那是偶然现象。比如突然遇到危险的呆滞,是一种无我。有时候,看白云飘动,心思飞到外太空,偶尔也忘掉自我。但如何在禅态进入无我,我没有经验。”
但万老师看的东西多,理解得也多些,他解释到:“无我并不是没有我,而是没有我的主观能动。比如,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在他面前出现的时候,他自己不会加诸任何意见,而对方所需要的东西,却恰如其分地给了他反应。”
这个说法,虽然跟经典上相似,但不好操作。他继续解释到:“比如,在涉及亲子关系、男女关系及财产的问题时,最容易使我们感到自我中心的执着;其次就是名誉和观念。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难化解的执着是感觉到自己有自我的成就、自我的经验,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就是无法摆下自我的观点价值和经验价值,所以尚有骄慢心。因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价值肯定,便是没有真得解脱,也没有真正完成无漏的智慧。”
我们讨论关于开悟或者见性时,大致上理解为见到真正的智慧发生。那是什么状态呢?
我说了我的理解:“这些也是从书上看来的,对与不对,你们批评一下。禅宗在开悟的时候叫见性,见性以后要保持它、要增长它,所以还要悟后起修而来培养它。虽然禅宗强调开悟以后他的见地就跟佛完全一样,不过他不是佛;就好象西藏人修行,把自己本身观想作自己就是本尊,可是即使修成了,本尊还是本尊,他还是他。不过比起修行之前,多了些慈悲心。”
万老师笑到:“你这又是本尊又是禅宗的,学杂了吧?”
小胡维护我:“佛法无边誓愿学,庄老师是严肃的。我想,对于开悟的态度,在云居山上,有个种菜的师兄给我聊过,他只说禅宗的事。他说,中国的禅师在没有开悟以前要好好的修行。在开悟以后,要去找更好的老师,只有开悟以后,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老师。然后,自己还要加倍的努力。”
万老师说到:“禅,并不一定要静坐。所以《六祖坛经》说: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又说:有人教坐,看心观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六祖是主张: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师静坐的修行过程;六祖以后的第二代怀让禅师,看到第三代马祖道一禅师打坐的时候,还说了个比喻:坐禅得成佛,岂非磨砖能做镜?”
我笑到:“你坐怕了,是想找借口偷懒吗?”
他摇摇头,说到:“人家六祖是什么人,我这种人,怎么敢偷懒?这些年没效果,估计与自己原来总想偷懒,打坐放松有关。其实,从许多禅学记载中,我们看到许多禅宗的祖师们也要打坐的。在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规》中也有坐禅既久的记载,只不过不重视打坐,而是把日常生活里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动作,都认为就是修行。”
我们看到百丈禅师的生活原则,未见其记载一天要打坐多少时间,而倒曾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文字,那即表示他的主要修行就是上山出坡、下田耕作。
其实六祖惠能大师也是如此。在还没去见五祖弘忍以前,他是个打柴的人,见了五祖之后,也没叫他去打坐,反而是让他到厨房去桩米。我们必须了解到,当他工作的时候,他的心经常是在一种非常稳定、平静、了无情绪波动的状态。这样子的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开悟。
我这一下午坐来,腿麻脚疼,但越来越有信心了。我承认到:“任何事要做成,偷懒是不行的,必须下苦功。”
万老师说到:“仅有苦功也不够的,也必须要有观念的引导。惠能大师真正开悟是听到了《金刚经》,使他能够发现所谓执着与不执着,我和无我等相同与不同的地方。由此可见观念还是很重要。虽然禅宗讲不立文字,它的意思是说不可以执着语言文字,但是还是需要从语言文字中得到消息,得到正确的指导,名为藉教悟宗。”
藉教悟宗,这也是通向智慧的门坎啊。除了打坐,方向与原则,是通过经典,通过教而来。
如果六祖没有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句,他不会开悟;如果他仅仅抱住、执着《金刚经》的那句话,他也不会开悟。所以禅宗把经教的作用比喻为“以指标月”。如果没有手指,迷人便不知道月亮在那儿。如果迷人只顾看手指而不肯看手所指的月亮,手指便成无用。如果迷人已循指见月,手指也不再有用。
如果前面几天我们的漫谈是增熵,如今完全回归到修行与教法这个专业的领域来,并将主要的时间集中到这个实践上,大概也算是减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