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热小说网 www.qirexsw.com,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想到的法国近代最著名的一对男女,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著名记者波伏娃。将浪漫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成为几十年来知识分子某种运动的参照。小池们,是不是也受了这种生活模式的影响?
纠缠、毁灭、破坏、嫉妒、光荣、辛酸、甜蜜,集众多情感于一体的模式,如同杂耍般的感情试验,不顾一切的挑衅或堕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吗?
他们的故事,我倒是知道一些。比亨利五世过分多了,比拿破仑与约瑟芬的故事刺激,比戴安娜的故事高端。
我试探性地问到:“你喜欢萨特还是波伏娃?”
她已经猜到我的用意:“如果我是波伏娃的话,没理由不喜欢萨特的,尽管我还喜欢其他更多的人。”
她的回答已经很明白了,她不仅了解这两人的故事,还曾经理解过他们的内心。他们的内心在他们的情书中、日记中、作品中,这在知识界,不是什么秘密。但感兴趣是一回事,试图模仿是另一回事。
“你觉得他们两人间的状态,好不好呢?”我把这个问题问完,我就觉得自己问得蠢,这种模式没什么好与不好的,在中国,它最大的问题是:行与不行。
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许多人还停留在学生阶段,把任何问题都看作是判断是非题,分析它的对与不对。对与不对标准是什么?是道德吧?是哲学吗?是逻辑吗?是定律吗?是公式吗?
不,对与不对,标准应该是客观的。从效果上看来,你可以问好与不好。但最终从实践来看,才是聪明的。从实践性上问:行与不行。这才是最终的标准。这不是实用主义,这是用实践检验所谓的想法,行,就是真理。真理是相对的,相对于实践。
她当然发现了我的问题,也看出了我的后悔:“你是想问行与不行吧?”
我点点头。小池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她能够非常敏感地察觉我的内心。如果是一般男人的话,跟她在一起时间长了,会非常不舒服。谁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透明的人,站在异性面前?
但凡有男人至上主义的人,都讨厌这种女性。几千年来,女性的聪明,大多被男人社会视之为邪恶,是不祥的。李清照聪明,她命运不行。武则天聪明,即使做出了伟大的功绩,也只能留一个无字碑。因为,男人们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
我所不同的是,即使被小池看穿,我也没什么难为情的。因为我在她面前,敢于坦荡,并且以毫无保留的自我表达为乐,用语言、身体或者眼神。因为,我们在一起,双方都超级自信。对方就是来弥补自己弱点的,我们合在一起,我们完整,并且无敌。
“你是想尝试呢?还是就想了解一下?”
“我现在只是想了解,萨特与波伏娃的故事曾经让我激动过,但我不知道,你们今天所存在的模式,有没有翻新。”
世间好多存在模式,都是新瓶装旧酒,这与所谓的学术差不多。尤其是在人文领域,真正创新的少。在实践领域中,虽然不断有新的东西产生,但道路方向,大致也与古人差不多。
“想不想探讨一下,我的庄哥,看看我们所理解的角度,有哪些值得融入的地方?”
融入,她真是个语言大师,既不说借鉴,也不说批判。融入,明显是高度信任和理解的产物。求大同存小异,有风度。
“好吧,我读过他们的日记和情书。他们仿佛在自己折磨自己,用身体和爱情来折磨自己,故意与社会规则作对,自讨苦吃,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啊,是现代社会的苦行僧,正因为这点,他们值得我们尊敬。”苦行僧,用这个词来形容两个思维奔放,身体放荡的人,也只有小池能够大胆地说出来,但也不无道理。
“你说得对,他们算是另一种苦行僧。在过去,苦行僧是将自己的物质需要降到最低,但在当时物质丰富的法国,不存在这种探索的必要性。在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没必要通过降低物质需求,来修苦行。他们为追求某种精神的结果,故意折磨自己的精神,把自己的情感世界搞得非常离散,也算是一种苦行。”
小池此时仿佛进入某种谈话的兴奋状态了,她从来没跟我探讨过这个话题,她实践了这么久,终于有个人来跟她思想互动,况且这个互动的,还是她喜欢的人。
我是她的初恋,我知道,我的理解对她意味着什么。
“我的庄哥,你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明知道是荆棘,还要往里闯?”
我点点头,这确实是我不理解的地方。这两个功成名就的人,是活得不耐烦了,硬要给社会找别扭、给对方找别扭、给自己找别扭?
“庄哥哎,上帝死了,我们怎么办?是尼采说的吧?”
“是的,当精神统一的架构被摧毁,聪明的人,总想探索出新的道路来。尼采的探索当然是失败的,他鼓吹相信自己的妄念,把自己搞成了个精神病。”我读过《查拉图是特拉如是说》,也曾经被他那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所激动。但我作为中国人,当然保持着某种远古以来的睿智。因为中国古代就有许多疯狂的人,他们如李白一样激动着我们的心,但并不能引导我们的模仿。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做不了李白。
我庆幸我生在中国,在典籍中见到过无数大量圣哲,以及他们奇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行不行的问题。我们看多了疯子,就不会模仿疯子了,我们不是天才,这点,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有自知之明。
“尼采的失败是精神上的失败,因为他从精神到精神的路径,会越走越乱。没有参照物就没有方向。而精神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参照关系,是探索新架构的路标。精神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多桥梁,比如身体的感受,比如男女的爱情。他们就是用这作为工具,来探索新的天堂啊。”
小池的这番论述,让我体会到,她的实践,在思想上,是有准备的。
“当他们看到当时社会运行的弊病,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并不自由和快乐。如何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呢?他们自身来作实验。性关系的自由,并探索出快乐的模式,只是他们实验的起点。他们还企图从更宏大的角度来探讨世界运行的架构。从哲学思想上,萨特的光辉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就已经揭示了他的努力。在社会运动上,波伏娃作为社会活动家,作为新闻记者和作家,她引导并参与的女权运动,也对西方的社会产生了震荡和影响。这一对人,不仅满足于此,他们在考察自己理论正确性时,以自身经验作实验,做了许多思想家不敢做的事情。”
我不得不说出这段话来:“思想家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努力实践改变这个世界,是没有用的。如果进行社会实践,是以整个社会秩序为代价。那么以自身为代价,就是献身精神了,我想起了弘一法师。”
小池吃惊地问到:“弘一法师?你居然把他跟萨特们相提并论?”
“对的,他们以自身作实验,来验证道路的正确性,得出可靠的结论。这种人可称为人类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探路人,我们都值得尊敬。”
“他的故事,我知道得比较少。当然也不是完全不知道。我知道他是音乐家、戏剧家,他是诗人,他的弟子是人文大家。他学贯中西,也是把茶花女等西方戏剧搬上中国舞台的人。后来,他出家了,成了弘一法师。我记得,他还写了一首歌,用的日本的曲子,他填的词,你会唱吗?”
我点点头,轻声和小池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渗入骨髓的悲凉,有一种凄婉的大美,我们沉浸其中,我们紧紧靠在一起。此时,正有金黄的夕阳,刻画着我们黑色的剪影。
“当年他曾经热爱的日本妻子来追寻他时,他出家之志已决,他送给妻子一支钢笔,他的前半生的成就,多从这支笔中流出。但是,现在,如果我要离开你,我送你什么好呢?”我在悲凉中,轻声地说。
“庄哥,不要送我任何东西,离开就离开,不想让你影响我今后的生活。”
“你说得对。”
“但是,他为什么要出家呢?”
“因为,聪明的人,总想找出终极的真理,这是肯定的。当时,他本人虽然名满天下,但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担当,以天下为已任,他充满悲悯地看着这块土地上的众生受苦,他想找出一条道路,于是就出家了。我也是猜测,是结合他临终遗言来想的。”
“他临终遗言是什么?”小池这样问,说明她确实不了解弘一法师出家后的经历。
“他决定离世时,身体和心理处于健康和自由的状态。他不是被迫离世的,他是主动离开的。他能够... -->>
我想到的法国近代最著名的一对男女,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著名记者波伏娃。将浪漫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成为几十年来知识分子某种运动的参照。小池们,是不是也受了这种生活模式的影响?
纠缠、毁灭、破坏、嫉妒、光荣、辛酸、甜蜜,集众多情感于一体的模式,如同杂耍般的感情试验,不顾一切的挑衅或堕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吗?
他们的故事,我倒是知道一些。比亨利五世过分多了,比拿破仑与约瑟芬的故事刺激,比戴安娜的故事高端。
我试探性地问到:“你喜欢萨特还是波伏娃?”
她已经猜到我的用意:“如果我是波伏娃的话,没理由不喜欢萨特的,尽管我还喜欢其他更多的人。”
她的回答已经很明白了,她不仅了解这两人的故事,还曾经理解过他们的内心。他们的内心在他们的情书中、日记中、作品中,这在知识界,不是什么秘密。但感兴趣是一回事,试图模仿是另一回事。
“你觉得他们两人间的状态,好不好呢?”我把这个问题问完,我就觉得自己问得蠢,这种模式没什么好与不好的,在中国,它最大的问题是:行与不行。
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许多人还停留在学生阶段,把任何问题都看作是判断是非题,分析它的对与不对。对与不对标准是什么?是道德吧?是哲学吗?是逻辑吗?是定律吗?是公式吗?
不,对与不对,标准应该是客观的。从效果上看来,你可以问好与不好。但最终从实践来看,才是聪明的。从实践性上问:行与不行。这才是最终的标准。这不是实用主义,这是用实践检验所谓的想法,行,就是真理。真理是相对的,相对于实践。
她当然发现了我的问题,也看出了我的后悔:“你是想问行与不行吧?”
我点点头。小池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她能够非常敏感地察觉我的内心。如果是一般男人的话,跟她在一起时间长了,会非常不舒服。谁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透明的人,站在异性面前?
但凡有男人至上主义的人,都讨厌这种女性。几千年来,女性的聪明,大多被男人社会视之为邪恶,是不祥的。李清照聪明,她命运不行。武则天聪明,即使做出了伟大的功绩,也只能留一个无字碑。因为,男人们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
我所不同的是,即使被小池看穿,我也没什么难为情的。因为我在她面前,敢于坦荡,并且以毫无保留的自我表达为乐,用语言、身体或者眼神。因为,我们在一起,双方都超级自信。对方就是来弥补自己弱点的,我们合在一起,我们完整,并且无敌。
“你是想尝试呢?还是就想了解一下?”
“我现在只是想了解,萨特与波伏娃的故事曾经让我激动过,但我不知道,你们今天所存在的模式,有没有翻新。”
世间好多存在模式,都是新瓶装旧酒,这与所谓的学术差不多。尤其是在人文领域,真正创新的少。在实践领域中,虽然不断有新的东西产生,但道路方向,大致也与古人差不多。
“想不想探讨一下,我的庄哥,看看我们所理解的角度,有哪些值得融入的地方?”
融入,她真是个语言大师,既不说借鉴,也不说批判。融入,明显是高度信任和理解的产物。求大同存小异,有风度。
“好吧,我读过他们的日记和情书。他们仿佛在自己折磨自己,用身体和爱情来折磨自己,故意与社会规则作对,自讨苦吃,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啊,是现代社会的苦行僧,正因为这点,他们值得我们尊敬。”苦行僧,用这个词来形容两个思维奔放,身体放荡的人,也只有小池能够大胆地说出来,但也不无道理。
“你说得对,他们算是另一种苦行僧。在过去,苦行僧是将自己的物质需要降到最低,但在当时物质丰富的法国,不存在这种探索的必要性。在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没必要通过降低物质需求,来修苦行。他们为追求某种精神的结果,故意折磨自己的精神,把自己的情感世界搞得非常离散,也算是一种苦行。”
小池此时仿佛进入某种谈话的兴奋状态了,她从来没跟我探讨过这个话题,她实践了这么久,终于有个人来跟她思想互动,况且这个互动的,还是她喜欢的人。
我是她的初恋,我知道,我的理解对她意味着什么。
“我的庄哥,你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明知道是荆棘,还要往里闯?”
我点点头,这确实是我不理解的地方。这两个功成名就的人,是活得不耐烦了,硬要给社会找别扭、给对方找别扭、给自己找别扭?
“庄哥哎,上帝死了,我们怎么办?是尼采说的吧?”
“是的,当精神统一的架构被摧毁,聪明的人,总想探索出新的道路来。尼采的探索当然是失败的,他鼓吹相信自己的妄念,把自己搞成了个精神病。”我读过《查拉图是特拉如是说》,也曾经被他那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所激动。但我作为中国人,当然保持着某种远古以来的睿智。因为中国古代就有许多疯狂的人,他们如李白一样激动着我们的心,但并不能引导我们的模仿。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做不了李白。
我庆幸我生在中国,在典籍中见到过无数大量圣哲,以及他们奇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行不行的问题。我们看多了疯子,就不会模仿疯子了,我们不是天才,这点,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有自知之明。
“尼采的失败是精神上的失败,因为他从精神到精神的路径,会越走越乱。没有参照物就没有方向。而精神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参照关系,是探索新架构的路标。精神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多桥梁,比如身体的感受,比如男女的爱情。他们就是用这作为工具,来探索新的天堂啊。”
小池的这番论述,让我体会到,她的实践,在思想上,是有准备的。
“当他们看到当时社会运行的弊病,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并不自由和快乐。如何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呢?他们自身来作实验。性关系的自由,并探索出快乐的模式,只是他们实验的起点。他们还企图从更宏大的角度来探讨世界运行的架构。从哲学思想上,萨特的光辉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就已经揭示了他的努力。在社会运动上,波伏娃作为社会活动家,作为新闻记者和作家,她引导并参与的女权运动,也对西方的社会产生了震荡和影响。这一对人,不仅满足于此,他们在考察自己理论正确性时,以自身经验作实验,做了许多思想家不敢做的事情。”
我不得不说出这段话来:“思想家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努力实践改变这个世界,是没有用的。如果进行社会实践,是以整个社会秩序为代价。那么以自身为代价,就是献身精神了,我想起了弘一法师。”
小池吃惊地问到:“弘一法师?你居然把他跟萨特们相提并论?”
“对的,他们以自身作实验,来验证道路的正确性,得出可靠的结论。这种人可称为人类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探路人,我们都值得尊敬。”
“他的故事,我知道得比较少。当然也不是完全不知道。我知道他是音乐家、戏剧家,他是诗人,他的弟子是人文大家。他学贯中西,也是把茶花女等西方戏剧搬上中国舞台的人。后来,他出家了,成了弘一法师。我记得,他还写了一首歌,用的日本的曲子,他填的词,你会唱吗?”
我点点头,轻声和小池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渗入骨髓的悲凉,有一种凄婉的大美,我们沉浸其中,我们紧紧靠在一起。此时,正有金黄的夕阳,刻画着我们黑色的剪影。
“当年他曾经热爱的日本妻子来追寻他时,他出家之志已决,他送给妻子一支钢笔,他的前半生的成就,多从这支笔中流出。但是,现在,如果我要离开你,我送你什么好呢?”我在悲凉中,轻声地说。
“庄哥,不要送我任何东西,离开就离开,不想让你影响我今后的生活。”
“你说得对。”
“但是,他为什么要出家呢?”
“因为,聪明的人,总想找出终极的真理,这是肯定的。当时,他本人虽然名满天下,但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担当,以天下为已任,他充满悲悯地看着这块土地上的众生受苦,他想找出一条道路,于是就出家了。我也是猜测,是结合他临终遗言来想的。”
“他临终遗言是什么?”小池这样问,说明她确实不了解弘一法师出家后的经历。
“他决定离世时,身体和心理处于健康和自由的状态。他不是被迫离世的,他是主动离开的。他能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